#海底两万里#【伙伴共读第47天】
苏东坡一生多次遭贬,但他仍写出飞扬、潇洒、开阔、超旷风格的作品, 这是他小时读《范滂传》时,受范滂在艰危之中的持守而不屈服的性格的影响,同时还受《庄子》中道家思想的影响。苏东坡的这两点做人态度,让他对于自己的苦难能够以超然的态度来处理,不计较小我的利害,不盲从时势,但是对国家对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改变的。在词中他把自己的悲慨,不但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了。正如他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所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经过乌台诗案,险被处死。他心中的悲慨可想而知。但他却能通古今而观之,把自己融合在古今之中。历史上所有的才志之士,他们的成功,他们的失败如今都已“浪淘尽”,他也知道,我苏东坡也是要过去的。我觉得他是跳出了小我,跳出了自己的人生的局限,才能够有他旷达的一面。比如,他在《满庭芳》中开端写出了自己的悲哀,写自己想回故乡眉山,但却要离开谪居五年的黄州,又要去汝州。但他却说“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尽管自己屡屡遭受苦难,但对待过的江南的人物念念不忘。
夏敬观曾评苏轼的词,把它分为两类,上乘之作“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叶先生引证了《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这样的词是苏东坡的天风海涛之曲与幽咽怨断之音这两种风格相揉和的作品,是他真正最高成就的境界。但是当时的一般人议论,一直到南宋的李清照都不认为他是词的正宗,因为当时写词从《花间》以来,一直以柔婉为正宗,苏东坡的开拓很了不起,它把词高度诗化了,可是因为一时间没有人追随上来,所以他的词不被人认同。
我更喜欢他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正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世间纷乱,我自不乱!所以苏东坡在屡屡遭受挫折的时候,还被贬到哪里,他都能够融进当地的生活,不但造福当地百姓,而且与朋友,与邻居尝美酒,品美食,写诗作画,生活有滋有味儿。
苏东坡把词变成了诗,而他的好朋友秦少游又把词拉回到词了。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柔婉的,幽微的一种感受,他的一类词里没有寄托,没有什么理想,就是一种很敏锐的感觉,这是秦观词的一个特点。这是早期的作品,但后期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词里面也寄慨了身世。
第一类词,比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词里全是轻柔的叙写,没有具体事情,找不到比喻,找不到寄托,但是中传达出来的那种纤细愁丝,却萦绕心头。这正是冯煦评秦少游“词心”的本质。
后期在仕途上遭受挫折后,他写《千秋岁》,怀念和苏东坡、欧阳修在汴京的聚会,非常悲伤,以至于观万物都觉悲哀;他写《画堂春》“……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表达了难以言说的惆怅哀伤;他写《踏莎行 郴州旅舍》“……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他的理想、意志破灭,数不清说不尽的悲恨,重重叠叠。叶先生评价说,后两句的结尾类似《天问》的问语,写得这样沉痛,这是他的过人的成就,也是词里的进展。但也正是秦少游的这个性格,不像苏东坡那样,能从自己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变得豁达,他受不了打击,因此年纪轻轻就含恨去世了。
【阅读记录第277天】
20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