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敏感期,就是孩子在3岁左右,特别是5、6岁的时候,便会对“死亡”的概念发生兴趣。
最近我家5岁的妹妹的情绪特别容易被“死亡”挑起来。
有几天早上,她沉浸在很难过很气愤的情绪中,她跟我绘声绘色的描述她们班的老师助理是如何对一个小婴儿不好的,把小婴儿打“死”了;然后老师又把她最好的朋友Z打“死”了,她还强烈谴责了老师,还说Z很好的,你为什么要打“死”她;越说越激动,还跟我讲老师太坏了,又把她们班一个小朋友N打“死”了.......有小朋友因为疫情在家上网课,到她这里就是她的好朋友是被老师打“死”,回不来了,她很想她的好朋友。有次她重复这样的故事,是她边骑车我边跑步,她一边控制好速度跟我齐头并进,一边超级细致地跟我讲她老师多坏,她朋友多好,大家都管不了那个老师等等。我基本插不进话,基本“啊”“真的”“嗯”简单回应,说明我在听。等她讲差不多的时候,我问她,是不是她做的噩梦?她还肯定的说,不是梦,是真的!她这个年龄,还比较抽象,分不清幻想、梦境和现实,听她老是将“死”啊“死”的,心里别提多难受多憋气了,一般中国人都很忌讳“死”字,但她又处于这个敏感期,只能听她反复倾诉。
她很喜欢睡前一本书《你想过怎样的一生》,基本是按人的年龄从1岁到100岁,每个年龄阶段一句话概括,我也很喜欢这本书,还多买了几本送给朋友。每次讲到后面,我都隐隐紧张,因为要讲到老人,要讲到“死亡”,每次到那几张,她就会开始抽泣,然后崩溃大哭,边哭边一直重复“我不要姥姥死,我不要姥爷死.......”看她的样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好气的是,姥姥姥爷健健康康的,少说几句不吉利的啊;好笑的是,她竟然能联想到姥姥姥爷。虽然姥姥陪着她出生,但她完全没有印象,而姥爷是在她5-8个月的时候来看南非陪她,她竟然最爱姥爷,都这么多年了总是跟姥爷超级亲,后来在她2岁左右的时候姥姥又来了3个月,她又被姥姥征服,非常非常爱姥姥。近期很少回国,基本每天跟姥姥姥爷视频,她的视频照片都是她主动发给姥姥姥爷,他们之间的亲真的是一点儿也没少啊。
有次带俩娃出门去朋友家,姐姐要去朋友家玩一天。路上姐姐随口说了句:“妈妈你知道吗?地球还有60亿年就要爆炸了,到时候咱们人类估计已经找到了新的星球。”“嗯,是啊,人类文明发展的超快,几十年后什么样子,没有人能想象到吧。”我和姐姐一言一语地聊了一会儿,突然听到车后座爆发出痛哭声。“妈妈,我不要地球爆炸,地球这么美,不能死!”姐姐对我无奈的翻了个白眼儿,一副“又来了,小傻瓜”的表情,然后回头跟妹妹讲:“哎呀,60亿年在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后,那时候我们早就死了。”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正要想会不会踩在妹妹的敏感情绪火线上,果然,妹妹又开始了悲痛地哭着重复:“我不想死,我不想妈妈死,我不想姐姐死,我不想姥姥死,我不想姥爷死,我不想姐姐的朋友死,我不想妈妈的朋友死,我不想我的朋友死,我不想PP妹妹死,我不想FF弟弟NN妹妹死,我不想Lisa(姐姐的小仓鼠)死,我不想拖拖拉拉(我家两只大德牧)死......”我和姐姐试图跟她共情,重复她的重点,但她还是一直循环播放中,竟然越哭越痛,停不下来的意思。“你再哭影响妈妈开车,也许会真的死.......”姐姐的话好像汽油,她的哭声竟然还能高出几分贝.......把姐姐送到了朋友家,她还在哭,朋友还问咋回事,回家一路上也都在哭,我就尝试引导她往怎么去保护地球的话题上,这才慢慢平息下来,太不容易了!但是值得安慰的是,她能把近一个月接触比较多的所有人都罗列出来,清晰的能感受到她是个内心有爱的孩子,她很爱地球,她很爱她的家人和朋友,还爱屋及乌,爱我和姐姐的朋友。
爸爸超喜欢科比,记得科比飞机失事那次,妹妹在一边画画却听到了我和爸爸的对话,我们各种扼腕惋惜时,妹妹突然说了句:“小飞机不安全,千万不能坐小飞机!”之后有朋友坐飞机回国时,妹妹都会关切的再三问我:“快告诉他们不要坐小飞机,一定要做大飞机,越大越安全。”她一直盼着回国找姥姥姥爷,但被我们告知因为疫情暂时不能回国时,她都会眼泪大颗大颗往下掉,还反复说着:“可是我好想姥姥姥爷啊,病毒什么时候能没有啊!”然后自己趴在沙发上就开始拿着有姥爷的合影吧嗒吧嗒掉眼泪,还跟照片里的姥爷说话。甚至不知她是看了什么电影还说听人说的,看《交通工具》那本立体书里的大游轮时,她总是煞有介事的告诉我:“妈妈,这个船不能坐,会沉到大海里,船里的人都会死的......”她还特别怕变老,有时候我随口说一句“感觉自己老了很多啊”她就会嚎啕大哭,在她的理解里是变老就是快要死了。
感觉妹妹对“死亡”仿佛很理解,又仿佛不理解。妹妹吃完饭先下桌了,在不远的摇椅里晃荡着,我跟姐姐边吃边聊,姐姐说S姐姐的小宠物狗不幸去世了,S姐姐很难受,另一只小宠物狗总会去埋葬的地方扒土,还不停的叫。每次说到那个去世的小狗狗,都让人很难过,我跟她说,“还记得《寻梦环游记》里讲的吗?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只要记得它,它一直活在大家心里。”不远处的妹妹突然插嘴道:“我会一直记得它,它就不会死,还会回来的!”我们一起看纪录片《我的章鱼老师》时,妹妹看到最后,竟然以为生孩子就会死,我赶紧跟她解释,“不同的动物有不一样的养育方法,章鱼老师是为了孕育宝宝,一直传承延续生命,并且你看妈妈生了你还健健康康的!”
不知道啥时候,她这个“死亡敏感期”才能过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慢引导她,我觉得她只是需要时间而已。我们大人记得以下几点就好:
1、当孩子谈论死亡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这个话题当成讳莫如深的事情来对待,更不要很消极的情绪一味禁止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2、当孩子提出关于死亡的问题,大人不要回避,可以用符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语言来科学地平淡地解释事实,比如小动物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可以说的具体一些,选择孩子喜欢的动物,一起研究不同生命阶段变化。学校带着孩子们学习过“蝴蝶的一生”,最后告诉她生命其实并没有真正结束,而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3、当孩子不停担心她爱的亲人XX死亡,大人可以紧紧地抱着孩子,并告诉她现在XX是不会死的,会陪她慢慢长大,即使有一天会死亡,也会很久以后了。
4、当孩子问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的问题,大人可以罗列一些现在很多说法,比如好人去天堂、坏人下地狱、阴曹地府等等,鼓励孩子一起探索,让孩子选择他现在更愿意相信那种。
总之,在关于死亡的话题上,尤其是在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敏感期,若我们能坦然一些面对孩子,孩子也便能坦然一些面对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