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后进生向来都是老师头疼的难题,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可谓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在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我才豁然开朗,原来阅读,才是彻底转化后进生的有效途径,这种转化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以为:读书是学优生应该做的事情,后进生连基本的学业知识都完成不好,哪有能力去读书?现在我知道,是我们自己走入了误区。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在做研究,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我们也都懂得:阅读的确是一件让人终身受益的事情,但要做到持之以恒的阅读却又是多么的艰难。包括我们教师,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苏霍姆林斯基不仅自己做到了,还坚持引导帮助这些后进生也去读书,从书中受到启发,激活思维,从而不断进步。可见,他对教育、对学生是多么的用心和执着。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我们的提醒和忠告:“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请永远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苏霍姆林斯基反反复复地强调书籍在教育学生中的地位。在他看来,“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后进生“一般地说就是那些没有学会阅读的少年”,“阅读不单纯是一种基本技能,而且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发展过程”。他所指的阅读,不仅读文学作品,还要读科普和传记,而后两类更重要。现在有人不知不觉就把阅读局限在人文书籍,是十分片面的。
苏霍姆林斯基从三年级到七年级教过一个学生费佳。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于是,苏霍姆林斯基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但要求动脑筋思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青少年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理智和心灵,引起他去深入思考周围世界和自己本身,迫使他去自学观察和了解人的灵魂的复杂性,迫使他去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为此,他强烈地主张“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书开始的”,而且读书习惯越早养成越好。
当下,农村的后进生比较多,其中一个因素就与他们的阅读量偏少有关。不少农村孩子属于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程度也不太高,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一些孩子玩手机,沉迷于手机游戏,不爱学习,成为了学困生和后进生,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放下手机,拿起一本好书,多读书,才能转化后进生,提高学习成绩,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