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曾经难管理的班级,成了张丽老师的麾下,就变了一番天地。孩子们的精气神儿十足,以往的几个“铁头”都被变温和知礼了。
很多同事欣赏、认同、敬佩张丽老师,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幸成为她的学生。
一百个读者,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张丽老师的解读是多样的。有的老师认为,张老师善于做思想工作,把思想教育放在平常,注重细节,正是孩子们思想认识的改变才带来行为的改变。有的老师认为,张老师用真情去关注每一个孩子,而且是全情投入。还有的老师认为,张老师就像一个大孩子,童心未泯。
去年4月份,我们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研讨会,聊一聊张丽老师教育实践的艺术。现场研讨会上,孙烨校长亲自主持访谈,两位家长和三位学生,还有我们的几位同事一起聊聊张丽老师。
三百天过去了,那时的场景,我依然记忆犹新。门卫杨师傅为什么夸张老师好?因为我多次见过,张老师都是主动笑着和门卫打招呼,这是对所有劳动者的尊重。学生为什么说张老师好?因父母离异而沮丧的男孩,被张老师用心呵护,他流着泪说,没有张老师陪伴,那段不知道怎么熬过去。家长为什么说张老师好?女家长当场爆料送给张老师美容卡被婉拒,张老师因高尚的师德备受家长钦佩。同事为什么说张老师好?分开很久了,曾经的搭班颜静老师见了张丽就不舍得分开。
通过观察和交谈,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张丽老师之所以会成为学生、家长、同事敬佩的原因了,我愿意揭开这个秘密的一角。
我觉得,这个秘密,或许是---超功利的爱。
有人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的事,形容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希冀的是父母超越本能,多些理性。 对学生的爱,则是理智和感性交融的情感,是超越本能的爱,它源自教师这个社会性职业,是教师职业精神中最宝贵的核心。
有一种爱,被人称作功利性的爱。你长相可爱,我爱;你学习好,我爱;你进步了,我爱;你知错就改,我爱;反之,你不知学习,你不守纪律,你屡教不改,我因你而生气,甚至厌烦,何谈爱?无论教师还是父母,一旦给爱设置前提条件,很难不造成关系的紧张,尽管这种紧张也会带来孩子一定程度的行为正向改变。
还有一种爱,叫超功利的爱。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孩子,我都爱你。正因为我爱你,才会想方设法帮助你改变。我不能接受你的某个破坏行为,无法接受你的恶意语言,可我依然爱你。我无法选择谁来做我的学生,但我可以坚定地爱每一个学生。爱让我产生无穷的力量,爱让我智慧丛生。尤其是特殊生的出现,让我们有机会看到爱的样子:焦灼的目光、期盼的神情、温暖的拥抱、共情的眼泪。
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我依然还没有完全挣脱功利性之爱的束缚,不过,我越来越感觉到,要想被学生和家长真正认同,要想享受教育的幸福,要过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要超越自己,挣脱束缚,以超功利之爱对待每一个学生。
张老师对学生的爱全部转化为教育行动,是一件件细小的事情把爱散播给每一个孩子,这份爱没有稀释,反而更浓。
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学生不会管理班级,我教;不会整理后橱,我教;不会拖地,我示范;不会有序拿放鼓,我示范。这样做班主任我累着,学生进步着。教室里的前窗我来擦,窗明几净这叫尽责;办公桌旁边多了一个小方凳,聊天、接受批评请坐下,这是尊重;“事不过三”,在我这可过四、过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知道改错不容易,给你慢慢想进步的机会,这叫善解人意。”
二
以超功利之爱对待学生,学得来吗? 有人问我。
首要的是为师者改变不合理认知,坚定教育有可为的信念。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作者张文质老师曾经按学习能力的高低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四个层次:学习最困难的学生叫追赶者;上升一层叫跟随者;中上水平的叫奔跑者;顶尖的学生叫飞翔者。这样的设定,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同的知识、需要进行不同的强化,一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前进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也做过论述。一个学生对事物领会、理解并记住的很快,你那个持久和牢固低保持;而另一个学生领会得很慢,知识记忆不持久、不牢固。好的学习成绩这个概念本身是相对的,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绩好的标准,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功。
无论是学业学习还是品行修为,只要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了一点点,我们就要大张旗鼓地为他鼓掌,为他喝彩,为他加油。当他反复不进步或退步时,我们在情感上接纳他,在行为上疏导他,让他感受到“不被放弃”的温暖,让他体会到“师爱无疆”的意义。
当天天面对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学生时,我们怎能忘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原则?不过,我们会不会因日常事务缠身而变得疲惫了?会不会因长久不读书学习而变得老技巧不灵了?会不会因个人情绪管理不当而失控了?会不会因“熊”家长的不理解而心生冷意?
一位年轻老师看了张丽老师的班级学生后,仍旧困惑道,看到那几个不守纪律的就想发火,别人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就他们做不到。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情绪管理,一个是教育智慧。
情绪管理是一门艺术,我们学校的袁秀丽老师做过一次主题分享,我听过两遍,希望有机会再听一遍。推荐北师大许燕老师的译著《情绪管理策略:健康和幸福之道》,或可效仿。
教育智慧则源于不断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来自于课堂上、教室里的原生态智慧往往极具生命力。有位老师曾笑谈点名的“智慧”,把不认识的名字放在最后,故意问,还有哪位同学的名字没有点到?这位同学回应,老师你是不是不认识这个字?前几节课老师都用你这个办法了。推荐管建刚老师的《一线表扬学》,看看特级名师是如何在日常中积累和运用智慧的。
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表现,爱学生就是为他们的成长付出真诚的情感。在施与爱的一点一滴中,我们才会提高爱的能力, 也会积累爱的智慧:不仅爱他们,而且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