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人无数,阅“学生”更是无数,但是阅“留守儿童”的痛,却不亚于任何一个成年人的痛。
很“幸运”,今天有一天监考。诚然,无一人愿意牺牲下班时间去监考,但学校有学校的难处,偏又安排上,怎么办呢?硬着头皮上呗。
今天的考试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挺重要的,选拔性强,竞争大,考试内容涵盖1—6年级的所有内容。题目相对较难,原则上监考老师不能看学生的答题,但是好巧不巧,由于监考需要一前一后,所以我便在后面,一个孩子写的字呦,工整又好看,大大的方块字,抑扬顿挫,很有感觉。她的题目是《盼望》,开头便开门见山的写自己是留守儿童。由于爸妈离婚,自己成了那个留守在村里的孩子,我很同情孩子,那一刻代入自己,我觉得这个孩子和自己有相同之处。
于是,接着看她写道。春节,爸爸为了多挣点钱,回不来,把她的期待从天堂降低到地狱,她的笔触略显生涩,错别字更是有好几个,即使如此,丝毫不影响她的继续发挥。字迹工整,方正有力,在她的笔下仿佛要将爸爸回不来的这件事实,放大点,再大点……通篇不写期盼,但每个字都写的异常艰难,我想她内心是不想的,留守儿童也是她不想当的,奈何,生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分离和无数次的相见组合而成。
她接着写道:我想,这大概就是留守儿童的痛。即便爸爸回来了,但是爸爸也弥补不了他那几年不在家的空白。一次又一次的痛还是在持续上演着,爸爸不在,奶奶又管不住,孩子出去散心又担心遇到不测,孩子一放学便去村口坐好久,时间不负有心人,孩子的爸爸终于来了,她的期盼得到了实现,无论是激动的蹦了三尺高,还是脸上洋溢着笑容,终归是等来了!但之前的空白却是难以填补!
这便是留守儿童的痛,短时间无法解决的痛却又无法弥补的空白。我心疼和她一样的留守儿童,所以,在生活中能多帮助一个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