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见到多年未见的朋友。把酒言欢,畅聊人生。
聊天过程中,他提到了最近遇到的一个困惑,是关于他和另一个同事的矛盾。
我的朋友在单位工作了五六年的时间,算是资深员工。
后来招聘来了一名新员工,领导安排让我朋友去带这名新员工,熟悉一下工作环境和业务关系。
我朋友也很负负责,尽心尽力的去帮助这个新同事,适应环境,了解业务。
这个同事和我朋友也相处的很好,经常会在一起聊聊天,谈一谈各自的人生。
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转变,领导给这名同事安排了新的任务,要求这个同事独立完成。并且在每周的例会上,都会过问具体的工作进展,时不时的还会施加一些压力。
也不知怎么的,似乎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朋友感觉到,和这个同事的关系,在一点一点疏远。
甚至我朋友想和她沟通一些业务的事情,她也表现的很冷漠。
基于这个同事的表现,我朋友感觉到极度的气愤。甚至有点兔死狗烹的感觉。
因为我朋友认为:他是很坦诚相待的,也很尽心的在帮助这个新同事。
同时,这个员工在做的事情,之所以能继续往前推进,也是我朋友之前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基础的工作和难题攻关的工作。
我朋友也表示:他很清楚,只有合作才能更好的发展,但是看到同事这个样子很气愤,不想继续合作。但又不想给这位同事施加阻力。总之,内心很凌乱。
我在听他讲述的时候,让我想到一本书《社会性动物》。
02
这本书中写到,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时,总是伴随着偏见。偏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负面态度,是人们根据不全面或错误的信息概括而来的。
举个例子,生活中我们会吃鱼虾牛羊等动物,但像昆虫类的食物大部分人是不会吃的。虽然没吃过,但人们心里大多觉得这类食物并不好吃,或者认为这类食物长的太恶心。
这时候,即便有人告诉你,这些昆虫富含蛋白质,而且口感酥脆,味道鲜美,我相信你还是不会去吃。
那么我们是如何对一个人产生偏见的呢?
人类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把身边的人分成内群体和外群体,也就是「我们」和「他们」。这样的分类会导致两种后果。
第一种后果是「同质性效应」。同质性效应意思是,我们认为自己内群体里面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而外群体里的人都是相似的,具有统一的特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在提到自己所居住的省份或城市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身边每个人的性格、饮食习惯都不相同,但是在提到外省的人时,我们和可能会这么想:这个地方的人喜欢吃醋,那个地方的人喜欢吃辣,这个省份的人喜欢吃面。
第二种结果是「内群体偏爱」。内群体偏爱的意思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都觉得自己的群体更好、更优秀。也就是说我们会亲近、喜爱内群体的成员,疏远、排挤外群体的成员。
同质性效应和内群体偏爱是偏见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将某个人分类到外群体中去,我们就很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对他产生偏见。
我朋友和他同事的例子,就与上述观点有相似处。当这个同事意识到和我朋友的关系,不是主从而是并列关系的时候,就很容易把我朋友分成外群体,从而就很容易产生偏见。
03
《社会性动物》一书中,描述了科学家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有关竞争的实验。
在一次夏令营中,将一群男孩分为2组,分别起名“老鹰组”和“响尾蛇组”。
科学家安排“老鹰组”和“响尾蛇组”进行了一些竞争性的活动,比如拔河、篮球,赢的那一组可以获得奖励。
结果发现,两个组之间的竞争变得很激烈,在比赛中可以看到两组成员之间的敌意,他们开始互相谩骂,给对方组员起难听的绰号,并在晚餐的时候爆发了一场争夺食物的大战。
为了减少他们之间的敌意,科学家取消了竞争性的活动,让两组成员进行大量的社会交往,比如一起看电影,但敌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持续升级。
那么最后科学家是如何减少他们之间的敌意的呢?
科学家通过合作的方式,化解了敌意。比如破坏供水系统,让所有的孩子一起动手修理;又故意破坏野营车使车抛锚,让所有的孩子一起把车推上陡坡。
通过这样的相互合作,孩子们之间产生了依赖,敌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友好的交往。
04
由此可见,偏见一旦产生便很难消除,仅仅减少竞争和冲突的状态是不够的。如果想要真正消除对某个人的偏见,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让彼此之间产生相互依赖,也就是把这个人从「外群体」重新分到「内群体」中去。
和上面夏令营的例子很类似,这中间我朋友还找这个同事主动沟通过,但过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二人暂时并没有合作的机会。
所以,只能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两人再一起合作做点什么,可能偏见和误解会逐渐溶解。
我朋友很想立刻解决这个问题,不想一直拖着。但有些问题的解决,只能等待机会吧。
也许,对我朋友而言,这也算一次小小的人生历练吧。
备注: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