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终于尘埃落定,由于它的重要性每年总能牵动亿万人民的心,关于它的相关话题也不在少数。C君写了一篇文章列举了高考的一些事例,最终得出“学历疯狂贬值,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结论,认为高考对现在的人而言影响很小。文章引起了不同人的意见,我本不想参与,但他的话我觉得的确有失偏颇,所以忍不住还是说了一句“问题确实存在,但对于出身贫寒的学子而言高考还是最好的出路”,不想C君让我也写篇文章来说说我的观点,这篇就算做充数吧。
C君所举的那些事例我不能说是无稽之谈,近年来因高考地域、加分、名校针对贫寒子弟的录取率降低等相关话题也屡见报端,由于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众多而引起学历贬值也是不可否认的。但对于现今而言“高考在整个人生中的重要性已经可以忽略不计”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可我没有渠道调查,仅仅举几个现实中的例子吧。
定西魏祥因病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年幼时父亲离世,生活全靠母亲照料。2017年以648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因离不开母亲照顾,便致信清华招办陈述自己的情况,清华招办也随即发出公开信,表示会妥善解决他的后顾之忧。2021年6月,魏祥清华大学本科毕业获得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在兰州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继续粒子物理、理论物理的研究。魏祥也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母亲仅仅是定西市一家医院的护士而已,你能说魏祥没有因为高考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本校在2020年改制以前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受生源的限制,单纯靠文化课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本校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本校的艺体教育很有特色,每年靠艺体特长而走进象牙塔的有数十名之多,在全县都留下了良好的影响。那些艺体生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文化课成绩都很差,如果不是艺体给了他们一条出路,他们恐怕都和他们的父辈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C君恐怕又说我说的年代比较远了吧,那我就说一下这两年的。我的一位学生是我的老乡,他父亲是农民,他们村子每家都种的地多,几乎是每天天不亮就要上地干活。无奈本地干旱少雨,收成往往不好,没办法他父亲只好把土地转租给了村里的合作社,自己出去打工供儿子读书,在城里每天骑着电动摩托给人家送水。儿子倒也争气,在初中时成绩都是稳坐第一把交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一中,前年被武汉大学录取。我还有一个女学生,他的父母都靠打工来维持生计,在本校也成绩很好,往往甩出第二名四五十分之远,今年够上了清华大学专项招生计划的资格。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的成绩并不那么突出,但最终都是靠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如果一一列举可能就得要一个长长的名单了,我仅仅举了我两个优秀的学生,因为人都是有虚荣心理的。对于现今而言,普通人家的孩子通过读书靠高考来改变命运无疑还是最优选项,出去找工作人家认的还是学历。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招生面向教育欠发达地区也采取了一定的倾斜政策,如“三大专项招生计划”等。
不公平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我们就不能因此因噎废食而否定高考的作用。高考在目前而言还是相对最为公平的,我们也无法找出替代它的最优选项,它让无数心怀梦想的莘莘学子看到的更多的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