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是本典型的美式方法论的书,核心内容很简单:一件事物的流行是由如下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变化导致的,这三点被归纳为”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仔细想想,这么玄乎的字眼翻译成中文不就是一场活动的流行,不就是要尽可能地寻求“天时地利人和”吗?
引爆的三大要素
市场营销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去做一些线上或线下活动,来达到拉新或者激活用户的目的。但做了很多活动后,发现活动的成功有时就像是买彩票,做之前永远不知道是否能成功;即便是成功过的活动,在别的地方复制一遍可能未激起半点水花。
做线上活动是否就比线下活动更具有传播性呢?从渠道的选择、速度和延展性来说,是的;但从转化效果来看,未必如此。因为线下的场景具有独特性、空间的聚集性、限时购买的急迫性,可以利用线下场景的这种特性进行活动。
《引爆点》的三个要素理论很适合用于事件营销或者活动营销上:
1. 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推销员、内行
2. 附着力法则:内容微创新、基于目标人群潜在需求的洞察
3. 环境威力法则:时代环境的变化、所处的场景
这三个法则聚焦在“人群、内容、时空”,我们可以分析下在七夕当天火爆微信朋友圈的“七夕蛤蟆”定制服务。
我得知这个活动的时候,是一个朋友在微信发给我七夕蛤蟆的视频。七夕这个节日在活动营销中代表情侣的甜蜜,当然也有基于单身狗的嘲弄心理。但这次物化的形象并不是一条狗,而是一只癞蛤蟆,对应着中国人的俗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用在嘲讽男性想高攀女性的心态,这有点像是自视甚高的”我是你永远得不到的爸爸”,这比普通的“单身狗嘲弄心态“又更近了一步。但有着剧烈反差的是,这只癞蛤蟆对着对方发出“孤寡孤寡~~”这个拟声词,像是在嘲讽自视甚高的天鹅,这个反差就特别明显。
所以在这个活动在附着力法则下,其实在内容上做了微创新,“3B原则(beast)+传统文化+剧烈反差”,一下子就让人对这只癞蛤蟆印象特别深刻,纷纷传播。
其次,七夕蛤蟆虽然后面在微博、抖音上都有很高的传播量,最开始的时候应该还是从微信这个媒介引爆的,工具就是微信群。《引爆点》书中在谈到环境威力法则时,还说起”150法则”,一个小规模活动需要能聚集150人才能引发更大的声量。微信群里最多能囊括500人,所以依靠微信群的能量,再通过群里的人传播出去,在微信朋友圈就能产生巨大分享量的社交裂变。
“七夕”这个时间本身具有很高的关注度,这天大家潜意识会把人群分成两类”情侣”或者“单身狗”,单身狗的势能是很大的,所以选择这天更容易被引爆。
活动营销产品化框架
在《内容引爆增长》这本书中,作者把事件营销要素更加细化以及必须做到哪些差异点才能超越同时间的活动并引爆。
在一场活动营销或事件营销中,我们需要考虑“燃料”和“助燃剂”两种因素。
产品化:把活动包装成一款产品,这款产品要么是宏大主题,要么是具有个性化的社交货币价值。作为产品本身,能赋予用户娱乐价值、社交货币价值或功能价值。做活动时,要先思考用户进入活动后的行为路径是怎样的,包括参与方式是否便捷低门槛、活动内容是否吸引人、如何引导分享,如何进行互动。
流量池:选择引爆的地点是否有足够的流量。在网上做活动的优点是流量平台选择范围还挺多的,比如双微一抖知乎小红书豆瓣,重点是看活动的目标人群和这些流量平台的匹配度。纵观近几年引发舆论地震的引爆平台,明星八卦多发生于微博豆瓣,比如“肖战事件”,网易哒哒H5多发生在微信朋友圈,美妆生活品质类产品多爆发于小红书,比如costco新店开业首选的舆论阵地是小红书。
平台化:如何把吸引到的流量沉淀到某个平台中,实现变现或者转化成关注我的忠实用户。挺多品牌在做活动营销时更多是希望达成用户知晓的目的,如果在微博、微信上做活动可能会加上关注品牌官方账号的指标。不过这年头用户对品牌账号的心理门槛挺高的,如果没有强引导或者强制关注,这个转化率相对来说比较低。
“品牌联名、热点”这2个助燃剂基本能解释大部分品牌联名、节日广告投放为何历经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