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听说,致力于成为最专业的听力语言康复咨询平台,为家长和孩子在康复的道路上保驾护航。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见人就问‘你是谁呀’,好奇怪哦!”
“我家小孩明明知道答案,还要一直问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我家小宝常常一个人不停地自问自答,这可怎么办呀!”
一些自闭症谱系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后,也许会出现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变身“提问达人”,从沉默寡言到喋喋不休,让许多家长真是喜忧参半。
孩子会提问是件好事,这说明孩子对身边的人和环境有充分的关注,有好奇心。3-4岁是普通儿童提问技能发展的开始,孩子们学会表达问句后,会有一段时间沉迷提问题,这时他们可能并不需要得到答案,而是满足于一问一答的互动乐趣中。
但随着年龄的发展,孩子们会更好地使用问句的功能,比如向他人提问来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向父母提问来尝试谈判,向同伴提问来建立社交关系,重复提问的行为也渐渐消失了。
但谱系儿童可能会停留在重复提问阶段,甚至演变成问句的误用、滥用,我们来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孩子看到你手里有他非常喜欢的玩具时会提问“这是什么?”
孩子上课时不想继续当前的任务时会看着其他玩具问“这是什么?”
孩子一个人坐在角落,拿着最喜欢的红色小巴士,自言自语地说“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巴士呀”。
在以上三种不同的情境中,孩子都提出了相同的问题,但提问的目的却大相径庭。
第一种情境下的孩子可能想要获得玩具强化物;
第二种情境下的孩子可能想要逃离当前无聊的任务;
第三种情境下的孩子可能存在语言的自我刺激。
但在这三种情境中,孩子都不是真的想知道“这是什么?”。也许是孩子机械刻板的记忆,也许是老师教学时不正确的强化,导致了孩子出现使用同一个问句来表达多方面需求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不停地重复提问并不是一种合理的沟通方式,有时既达不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还会让孩子变得“古怪”,失去了融合环境下的社交机会。
那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类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确定孩子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想获得强化物,我们就不能在他提问“这是什么”后直接给予强化物,而应给出正确的语言示范“我想要玩具”,孩子模仿说出正确的语言后,才能给予相应的物品,例如:
“这是什么?”(孩子提问)
“这是滑翔车”(老师回答问题)
——停顿
老师展示滑翔车提问“你想玩滑翔车吗?”并示范说“我要滑翔车”(辅助提出要求)
“我要玩滑翔车”(孩子正确表达需求)
“好的,给你”(强化物奖励)
如果孩子用提问的方式试图转移老师的注意,停止当下任务或拖慢教学节奏,也可以给出正确的语言示范“我想玩那个玩具”,来表达移除当前任务的需求。
如果孩子不断地自问自答,那么这是一种刻板语言,可能存在听觉或构音器官的自我刺激,我们要及时打断,立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给他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或游戏,避免他不断地自我强化。
其次,在进行提问教学时,还要注意避免“提前满足”的错误操作。
当孩子终于学会提问“饼干在哪里?”时,我们往往会欣喜万分,然后立刻拿出饼干奖励孩子“饼干在这里呀!给你吃吧!”,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误认为说出“饼干在哪里”就可以获得饼干,进而一直使用这个问句来表达要求。在不熟悉的人在场时,孩子还是如是表达可能就无法得到饼干了,这时孩子容易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爆发情绪问题。
正确的教学应是告诉孩子饼干的具体位置,让他根据答案找到饼干,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 “饼干在哪里?”这个问句的涵义。
面对喜欢“重复”的孩子,父母一方面可以用新鲜的事物吸引他,另一方面也要适当满足孩子对这种“重复”的需要。
如果您是家长,可以关注“小南听说”公众号获取最新听力言语康复科普资讯!
如果您是康复教师或科研人员,欢迎添加小南“nanstech”,由小南邀请您加入全国言语认知听力康复交流群。我们将共同讨论有关教学及科研方面的问题,为大家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对接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我们还会每周推送行业资讯、学习资料以及康复教学音频图片素材哦!
“小南听说“是由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临床康复团队共同打造的听力、语言康复咨询平台,致力于为所有有需要的家长和教师带来满满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