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有一部在中国大热的德国家庭影片叫《英俊少年》,里面的小主人公海因茨不但长相英俊,还有一副高亢嘹亮的歌喉,里面的很多首歌曲非常的优美动听,听过一次就再难忘怀,成了那时电台播放的经典歌曲,点播率特别的高。比如《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小小少年》、《小星星》等等,现在听起来还是让人非常喜爱和兴奋。
除此之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主人公海因茨与他的父亲无比亲密和谐的父子关系。他的父亲名字叫“卡尔”,海因茨跟他的父亲总是直呼其名,一口一个“卡尔”地叫。这在当时,我们的那个年代,还是有违礼节和难以接受的,是新鲜事物,不宜效仿。
后来自己结婚生子,又想起这种平等到不分彼此的亲子关系,很是艳羡。大概是受其影响,不知不觉地,明鼓励,暗支持地,孩子也对我们不叫爸妈,直呼大名。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因为学校离家远,毕竟是上了大学,他在正式的场合或严肃的时刻不再好意思这么叫,但有时在心情高兴以及想表达亲密之情的时刻,又忍不住直接就叫我们的名字。对这我们早就习惯了,觉得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但老人们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一直在提醒我们不能长幼不分,没大没小,这成个什么体统?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写过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家长与孩子越来越像朋友甚至接近了“同辈人”,这是彼此平等和互相理解的结果。与孩子不分大小,不能简单等同于不尊重吧?
今天看到每日一禅里的一段话之后,让我联想到关于孩子与我之间,因称呼的太随意而不被大家所理解,其实他们是认识上的有误会的。
这段禅语讲的是沟通和说服的区别:
“沟通和说服不一样,沟通是平等的,说服是强加给别人的,感觉就不一样。沟通也是有条件的,第一自己要心平气和,第二要有一个好的氛围、好的气氛、好的环境、好的时段,不是说兴趣来了就找人家说要干什么。什么事,在什么场合,怎么说,怎么表达,弄不好会起反作用,越沟通越麻烦。”
看完有如醍醐灌顶,因为以往从未明确区分过沟通和说服的不同所在,现在才明白,过去自己对孩子所做的并不是积极而有益的双向沟通,只是低级的带有强制色彩的单向的说服。这根本就是两个等级,两重天地。
沟通才是更有价值的人与人、心与心的面对,它要求的前提是平等,同时也要具备尊重这一条件,当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场合,最终才能取得满意的成果。说服不当,则引起误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伤害,或者不欢而散。要塑造与孩子之间良好的关系,必须关注他们的感受,且充满诚意。
曾被视为力量强大无比的说服之术,并不适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说服是单薄的,缺少诚意的,这也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大家都反感那些只会讲大道理的人,因为从姿态上讲他们就不正确,不完善,这当然会减弱说服力。纵有理也难服人。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学着放弃说服术,学会运用沟通技巧,用诚恳的沟通来与孩子建立联系,让他们感觉父母并不仅因年龄、辈分或者血缘就把真理紧紧抓在自己的这一边,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而不是孩子就得乖乖听大人的话,等着家长简单直接地进行说服。说服不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高大上,它也许是偷懒,缺乏耐心或者掠夺对方表达机会的一种投机行为。
对于世界,我们需要的不是说服,而是沟通。对于孩子,说服是威严的不平等,沟通才是平等、亲切的,可以欣然接受的。
学会和孩子进行沟通,孩子会变得更可爱,世界也一定会随之而愈加美好。
总之,不能再一味对孩子外讲大道理了,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沟通是互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