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管理者回归主动的关键,在于三点:锁定清晰的任务和节点,坚定的授权以确保独立行动和例行汇报,提问式沟通培养下属自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原则和方法看看容易,管理者却总是忍不住要“帮”下属去做本应属于下属的任务。当角色错位,管理者和下属往往都是身心俱疲。用生命赚来的钱,不一定能买回生命,用幸福换来的钱,不一定能换来幸福。唯有不断提高管理力,在日常管理的互动中不断反思,坚决贯彻,才能将管理者从下属的依赖和角色的错位中解放出来。
管理之上
如果以设计思维来解构创业,那么过去是设计一台赚钱的机器——放入花生,就可以产出花生米和木屑板。问题在于,我们得源源不断地搬来花生,而随着竞争的产生,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资金来研发而做出了更好的机器,ROI就急剧下降。如今,创业是设计一个延伸工具,它深入到更广泛的社会形态中,就像是人与手机,手机是肉体的延伸,让肉体接入了网络,肉体离不开它,而产生了手机的增值价值。如果这种增值和依赖关系一旦形成,资金的作用不是搬来花生,而是哺育组织生长进化,ROI可以指数级上升。
战略之下,感性的领导力和理性的管理力都很重要。设计者转型为创业企业的领袖,不再是设计师,而需将自己定位成懂得设计思维的企业家。设计思维的优势,是宏观的设计。宏观设计需要落地,正如设计需要投产,管理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工业设计,从过去的单纯的功能主义(理性),转向感性工学,从表层体验深入到了潜意识的层级去设计——即使是车门关上的声音是否足够低沉,也会影响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感知。
领导者和管理者有所不同。优秀的设计者,不仅能出色地梳理问题,用巧妙的办法找到问题的解决路径,导出理性的产品功能定义,更能够从感性层面,为定位精准的产品导弹装上引信,有情绪感召力的引信是核弹,那么产品则会在市场上产生了氢弹的效应,成为经久不衰的爆品。之于管理,优秀的管理者从动机去管理,懂得人性,找到关系本质,善导者领,再辅以文化和价值引导,此所谓领导者。而随着组织的扩大,我们也需要了解到企业除了教主般的感性领导者,更需要大量理性管理者,他们以GTD的逻辑乃至军事化的逻辑,确保组织有效运作。感性领袖用人性领导核心理性管理者,核心管理者拓展出组织的规模。
战略之下
管理者的贡献来自于他们的判断力与影响力,而非他们个人投入的时间长短与埋头苦干的程度。管理者要尽量把行动的主动性还给下属,并使下属始终保持这种主动性。
做为一个管理者要注意一点:在发掘下属的主动性之前,必下属具有主动性。这种筛选,是从招聘阶段就开始了。如果入职筛选没有错,那么人力资源进入组织后,如何才能保持下属的主动性呢?
先说说管理者自己。管理者不应当要求下属并行大量任务,而是筛选出核心任务,才下达给下属。无效任务应当及时砍掉。对于下属的责任,管理者要忍住自己撸起袖子亲自干的冲动,一旦会议上明确了谁的任务,谁就要至始至终负责,不能推卸,不能跳跃。当管理者消极地接下下属身上的担子,后果就是:让员工来监督、让他们不必做分内的事情,并加重他们的无能感和挫败感。
保持下属主动性的原则是:会议结束时的下一步骤应该由下属来承接。
下属的状态可以分为5个层次,管理者应通过后文的要点,让下属处于第5层次,避免过度请示和依赖他人完成其职责:
(5)独立行动,例行性报告;
(4)行动,但需要立即请示(报告频率>例行性报告);
(3)需要建议,等待裁断的结果再行动;
(2)请示要做什么;
(1)等待指示(最低级别)。
下属应对所要执行的任务的自由度、截止时间节点非常清晰。管理者除了明确任务,更需要把握好下属的自由度:避免下属需要过度的汇报,而是可以处于独立执行,只需以下达任务时约定的请示节奏来请示为佳。当下属来汇报沟通时,应当至少有一个可行解决方案,而非把问题抛给管理者。沟通下属的解决方案,不应当是下属把推销解决方案给上级,而是以市场为导向——厨师不是裁判,吃客才是。
很多事必躬亲的领导到处找问题然后想方设法去解决,看似非常勤勉而且在力所能及的改变现状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因为不涉及到具体工作,很多时候只是打乱下属工作的优先级,让下属忙乱而无所得,因为没有从根源上帮助下属获得发现问题的能力,找出问题的实质,只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事件,有时还会毁掉下属的工作积极性,除非当前这个事件影响很大,否则没有积极的意义。
教练式管理——当“下一步骤”被下属承接,执行一段时间后,例行沟通障碍时,分工应当是:上司提问,下属回答。问的是5w1h,答的是解决思路和下一步骤。下一步骤应可量化,尽可能降低结果的不确定性。教练式管理是为了培养下属自力更生的能力。自力更生是每个人经过自制、耐性与坚持,才能获得的后天特质。
Why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What 我们做的这件事是什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Who 这件事由谁负责,由哪些人来完成?
When 这件事情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完成?
Where 这件事情在什么地点开展?
How 我们怎么来完成这件事情,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完成,怎么借鉴类似的先例,哪种方式最佳,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提问时,管理者应先选择肯定他对的85%,然后再带他去看错的15%。通过提问方法帮助员工增加正向能量。让员工给自己打分,并提问:如果还可以做的更好呢?能达到几分?哪些原因致使不能获得更高的分数?这样员工不单只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并开始寻找解决的方法,落实到具体行动。你可以这样问:“在你的工作中,你对自己的表现,0 -10分,你给你自己打多少分呢?”假如他说:“我觉得挺好的,有8分。”“嗯,很好,作为一名员工,做到有8分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能够做到8.5分的话,你还有哪些地方是做得不够的呢?”此时,下属就会开始愿意主动去看他不足的15%。
执行过程中,管理者不应在节点前询问情况,因为此时业绩还未生成。更不应越过下属,指示下属的下属。节点时,例行沟通应当以面对面为上,而不是微信,邮件或文件。下属带来的报告,如果页数很多,让他们口述重点,而非自行阅读全文。下属应当将长报告的摘要写入到一页纸的篇幅中,提高沟通效率。
对于时间节点,严格执行。领导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以时间节点为优先,而非准备就绪。当下属错过时间节点时,应当召集下属,在集体会议上不点名批评,并强调重要意义,好过个别提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