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这本书到现在看完一共经过了刚好半个月,我不知这看书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对我而言到都无妨。这半个月刚好跨过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最初看这本完全是因为一条不知名的微博,打开这本书是我也从来都没有想过它能给我带来些什么,然而这世间的事好像冥冥之中都已经注定好了似的,所有后来发生的事都不期而遇。
刚打开这本书不得不说很棒,从最开始的装订风格就很棒。我很喜欢这种有舒服的配图的书,这总让我能更加欢喜的阅读。翻到第一章的序言时,看着看着不禁觉得好似的确世间所有的人都不会抵得过父母的伟大,虽然以前明白这个道理,可自始至终都觉得那只是个道理而已,而且是个听起来有几分生硬的道理,这个道理好像每一代都必须灌输进去的,少了那么几分自己体会自己感悟的真实性与可信性,让我在有时不得不觉得这个道理有几分虚假。可看到这段话是我想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感悟,所谓的有时需要跳出你所在的位置换个地儿想想,她说“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说实在话,看完这句话,我反反复复的读上了几遍,越读我越想哭。从前只是在书本上说父母是最伟大的人,在我一直以来还算正的三管观里倒也知道父母的辛苦,可从来没有想过在我们渐渐长大时背后的他们竟然是这样模样,他们明白好像后来也只有看你为了梦想,为了生计,为了你的诗和远方,不停地往前匆匆而行的背影,我不知道他们是有多想叫我们停下来等等因为年老而追不上我们脚步的他们,但我知道在这越走越远的路上他们从来没有拉过我们的后腿,而是不管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在成为我们不停往前走的基石。我想我们真的应该回回头拉拉他们,陪着他们走走往前的路,如果他们是在体力不支,那是否能跟他们做一个约定你走了多远的路之后,回头带着他们走那些你认为有美景的路,又或者只是简单的跟他们讲讲你途中的趣事,其实呀,怎样都好只要不把他们远远的,远远的甩开就好。
我对她的一个短篇特别的爱,(相信不相信),也许是因为太年轻的缘故,倒也说不上来到底是哪里喜欢,我想可能年轻没有经历过“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才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的故事,可我像依然明白这当中的思索一样,我似乎明白有的东西好像天生就注定不能完美,似乎美好的生活幸福的日子都是在不完美中找那完美通透的一部分。或许太年轻生命还没有到达经历了世故人情后的淡然,也更没有到经历过坎坷荆棘后的释然,但我依然爱这段话“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去相信了呢?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我不知道我的生命要走到何时才能拥有这份淡然和释然,同时又将这份淡然和释然中带有对于往事的坦然。但我相信我如今走下的每一步每一脚印,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决定,每一个面对事情的态度,都是以后我模样的倒影。所以比起为未来当下显得更为重要不是吗?所以比起不能决定的事能决定的能做的显得尤为可贵不是吗?
还有一个短篇我想是我爸爸一直想告诉我的道理,但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但是我明白他的道理。这篇的题叫(共老)她说“我们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撕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母亲。聚首时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会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了然在心。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然而,有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的见当初。我们清楚地记得彼此的儿时。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段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米之遥。阴天或者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隙落下,所以叶冠虽巨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兄弟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这一篇的截取很长,因为如果这一篇如果截取少了任何一部分,那么所有的意义都很容易曲解。其实在这之前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爸爸很是看重亲情,因为在我从小的记忆里,好像没有那个亲戚对我们很好,反倒是因为爸爸比较容易说话,所以呀经常有这样的小事那样的小事找他,他呢一直都是力所能及。我也不太明白他为什么每年的大年三十都要回老家放烟火,因为爷爷奶奶都已近不在很多年了,我不太明白那其中的意义,不明白后来他维系的是什么,尽管他总是给我说“每个人都有一家人,每个人都自己的苦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不论如何同树同根,亲情还是要有的,爷爷奶奶都不在了所以才跟要维系,因为无论如何他们都是身上跟我有同样血的人。你跟弟弟以后跟要如此,而且你是老大跟要做好,更要有带头,因为你们才是世界上流着同样血的人。”我想大概是年轻的缘故,我是能明白这些道理,但的确在骨子里,生命中少了些这样的经历与感受。但我至少明白同树同根,我们必将共同老去的道理,而且我愿意在风里雨里与他共老。
最后这本书快完时,我看到一段陷入深思的话,让我在其中竟有几分迷茫。她说“我总觉得,或许是艰辛贫困,相互扶持的记忆,使得这一辈的中年人特别疼惜他们的长者?但是现在年轻的一代,那昂首阔步走过半岛酒店,走进豪华商厦,从头到脚穿戴名牌的一代------当他们是中年人时,会以什么样的心情来看待他们的父母呢?是一种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还是把一切都看得理所当然的无聊?”我想这不就是说的我们这一代人吗,好像所有的事在冥冥之中都有关联,刚好在年前外婆生病做手术住院了,年前妈妈他们的生意又还不错,一家人又要开支,外婆生病也要用钱。妈妈每天早上都在两头跑,家里呢还有个弟弟我也只能做好力所能及的带好弟弟做好家务,不增添额外的负担。但当我每次到医院看到妈妈对待生病的外婆时,我真的在反问自己再往后他们需要我反哺时我能否做到如此。当时我都不敢在内心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因为的确我们这一代都在各方的宠爱下长大,身上真的少了妈妈他们那一代的责任与当担,不管在哪个方面我们都是逊色的,不论是对家庭,还是长者。我想好好的静下来想想吧,是时候退去身上的浮躁了二十出头这也是个不小的年纪了,未来还要经历很多很多,愿都不辜负这些期盼的目光,和诗和远方不断努力前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