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托尔斯泰是在大学,那个时候读《安娜·卡列尼娜》最后的章节,当看到那一段安娜赴死时的心理描写时,我大为震惊,一个男人,怎么会这么清楚一个绝望女人的心理动态。
的确,我是因为对托翁的崇拜翻开了《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也是因为这本日记的字里行间想起了这个被社会妖魔化,甚至刻意被遗忘的女人---托尔斯泰夫人。
日记里的索菲亚是个不折不扣歇斯底里的庸俗夫人,她会烧掉托翁好友的照片、会莫名其妙的失踪、会私藏托翁的个人日记、会神经质的哭泣与咒骂,她仿佛一如既往的面目可憎,和丈夫、女儿、农奴、丈夫的朋友等等,所有人都相处不好。最后因为她的一意孤行,年迈的托翁走出了家门,最终死在了那片冰天雪地。
可是,历史上的她,一个真实的索菲亚·托尔斯泰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01单向的痴迷
1862年,18岁的索菲亚嫁给了34岁小说家托尔斯泰,一个是沙皇御医的千金,一个是承袭爵位的新贵,门当户对,自当是举案齐眉。索菲亚近乎是痴迷的爱慕着丈夫,而托翁,他习惯性的冷漠。
1863年11月13日,新婚一年的妻子这样形容自己的日常生活:”早晨、下午和晚上我都是单独度过的,我是满足他欲望的工具和他孩子的保姆,我这是一件家庭的用具。”
只要索菲亚表现出一点活跃,托尔斯泰就会立刻嫌弃她的愚蠢和令人恼怒,曾经在舞会上让托翁驻足的自信小姑娘逐渐自我内耗与自我怀疑,以至于中年以后就陷入了一种歇斯底里的半疯狂状态。而她在爱情里面却是如此的卑微,她甚至会因为托尔斯泰一个小小的举动就狂喜不易。“这几天,他居然第一次吻了我。”
那一年,她才三十岁,如花美眷,终究敌不过似水流年。
02失落的主妇
托翁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妻子对于他几乎是漫长人生中的唯一知己,离不开的那一方从来都不是索菲亚。
婚后,她不断怀孕,不断生孩子,托尔斯泰一家有13个孩子,其中有8个活过了童年。这个家庭是繁荣的,这点多亏了索菲亚对庄园的有效管理和托翁对自己作品的销售。
索菲亚每一天都是如同在战场上度过,管理庄园、养育8个孩子、计划家庭财务开支、庞大的地产管理、房屋庭院的管理与维修等等等等。除此之外,她还充当托翁的助手,仅仅一本《战争与和平》,她誊写了整整7遍。
“我感到自己有病,我背痛,我的鼻子不断出血,我的门牙很痛,我整个早晨都用来抄写卢奥沃奇卡的日记,刷净和整理他的外衣,清理和擦净他的书房,直到那里没有丝毫斑点污迹为止,然后我织补他的袜子。我就这样忙个不停,直到吃午饭才歇一歇。”
这是她极为平常的一天。
丧偶式育儿、房客般的夫妻关系、不堪重负的生活压力一步一步消磨着她的容颜和健康,她开始身材走形,脾气暴躁,说话越来越尖酸刻薄,人也逐渐不可理喻,她比同龄人更快的衰老下去。
我曾经拿她婚姻前后的照片做过对比,富贵如她,高贵如她,也不过是众多可悲的红颜之一,我第一次深刻的明白有个词叫做:判若两人。
03绝望的疯子
这本日记是托翁最后一年的日记,索菲亚在这一年的不可理喻到达了顶峰。
中年阶段,索菲亚对托翁求助无望后,开始强烈的厌恶没完没了的生育与无休无止的抚育孩子。她声称自己“被邪恶的思想所困扰。”她开始有一些托翁以至于现代的我们都无法理解行为,连续几小时不停的弹奏钢琴,经常跑到冰冷的河水里游泳,阅读一些乱七八糟的书籍。甚至为了激发托翁的嫉妒心,她开始与一名作曲家走的异常亲近。
堡垒,永远从内部攻破,哪怕后来那个离间夫妇二人弗拉基米尔不会出现,也会出现别人,也会有其它的事情让他们渐行渐远。成年的儿子一个个成为浪荡子,出嫁的女儿一而再再而三的流产,被世人羡慕不已的托尔斯泰夫人一个字一个字的说:“不能按我的心愿自由地思想,不能自由地爱我想爱的人,我的行止和去留不能依据我自己的兴趣行事,不能给我带来呵护理智的快乐”。死亡、背叛、猜忌、失望充斥着勉强维持的体面,直至崩盘。
1910年,索菲亚庆祝了她的“命名日”,很多年前的这一天,年轻的托翁请求她嫁给他,很多年后的这一天,索菲亚对自己说:“当年的索菲亚·别尔斯才十八岁,她将她的爱和信任都给了他,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以他的冷漠、残酷和他的极端自我中心来折磨我。”
他们二人都忘记了,他们当年曾经是这么的相爱,托翁自己都忘记了自己当年是这么的爱她,求婚前夜也曾因紧张的想要自杀,新婚之时,也会从书房看着妻子的身影而偷偷微笑。
一个月后,托尔斯泰离开庄园,已经登上马车的他在日记里一字一顿的写下这段话:
“我不断期待着她的出现。”
她以为他不会走,他觉得她肯定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