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岭在《认知觉醒》第七章情绪力中讲到,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他用了一个相机理论,来解释日常生活中产生坏情绪的原因以及处理坏情绪的方法,感觉这个理论实在妙极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时候,在解释情绪这个事情时,多半会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心理学又是有个偏主观又复杂的学科,很多时候分析出来的结果或者原因,大部分人是看不懂或者体会不深刻的,比如我,到现在也不大理解人与人之间为何情绪差异会这么大,不好的情绪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有没有什么办法来处理不好的情绪,在此之前,我一直有疑惑却没找到合适的处理办法。
直到看到这番“相机理论”,恍然间大悟。
相机理论的产生源于周岭在一次周末外出游玩时领悟到的,他发现一辆很酷的三轮摩托车,最开始选了大多数人会选择的拍摄视角,但是处于对摄影的热爱,他随后又选了另外一个仰拍的角度,没想到这个视角使图片瞬间生动很多。
于是联想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从每一个角度观察,都能得到不同的信息。
推理到情绪的产生 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和包容。
是啊,原来情绪好坏归根到底是观察或者理解事物的角度问题。
这样反推自己,想到平时产生的一些不好情绪,的确是因为跟其他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产生的争执或分歧,以及,有的时候,会限于一种不好的情绪中,比如悲伤,焦虑,过一会儿或者几天,换个角度再想,可能心情、情绪有不一样了,果真如此。
那怎么样才能相对保持一个好的情绪或者状态,成为一个好的生活摄影师呢。
作者周岭也以相机举例。
他说要勤移动,就是要多切换到别人的或者第三视角来观察事物或者自己,或者用未来视角反观现在,就会发现当下的悲伤没有任何意义。
要善学习,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一些角度,是因为我们自身学识不够,不知道有那个视角存在。最近我在大量读书,写书评,也是想多增加学识,增加观察事物理解事物的角度。
要开放,在交流或者相处过程中,不要戴有色眼镜,不带主观色彩,先想办法了解事情。很多时候情绪不好,就是因为把自己做的假设当成了事实,在不确定对方真实想法的情况下,直接把情绪发泄出来了。想想自己平时对同事陌生人礼貌平和,一对自己家人尤其是队友或者孩子,大部分会抱有先入为主的观点,进而经常出现不欢而散的交谈,大抵问题出在这里。
要寻帮助,当我们对情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不要闷头苦想,要学会主动寻求外部帮助,借助他人视角来克服自己单一视角的局限。最近也在多多向外求,寻找更多外部帮助来解决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情绪问题。
另外还要多运动、常反思。适当的有氧运动会提升我们体内的多巴胺水平,而多巴胺对于创造力和多角度思考能力来说很重要。锻炼确实做的很少,但是运动有一直在做,平时有想不清楚的问题或者情绪低落时会选择出去散个步,看看花看看风景,注意力会分散些,心情和情绪也会好起来。
常反思是现在在坚持做的事情,这个目前来看效果的确不错,把想不清楚或者非常疑惑的事情写出来,本身也是一种很大的释放,加之对事件本身的剖析和梳理,有时候一些问题也会反思着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有坏情绪不可怕,只要把它看做一个正常的状态,找到最根本的原因,并且尝试不同的方式来调整处理视角,它也是会被解决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