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午休的空档,在杏花公园的图书馆搜了本《快速阅读术》计划打发时间,不想竟找了本宝藏的书。花了近两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感觉时间没有白花。
《快速阅读术》只有短短的100来页的纸,作者是日本的印南敦史先生,他是位作家、书评人。其本人从一页纸需要花5分钟的时间阅读到现在每年可以读700本书,并且写书评。变化不可谓不巨大。
本书题目虽为快速阅读术,但其要义却不仅仅在此。作者在传授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的方法的同时,并有速读术并阅读提示等等。
根据他的个人经历分享了他怎么实现快速高效地阅读的,读起来收获颇丰。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要求人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摘录。
他提倡“呼吸式阅读”,并给出了相关步骤:
一,“一行采集” 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要求令人心动的段落,不要记忆、要记录。
要求读书的时候,不仅要读,还要注意写。让阅读的内容流入脑海,同时在头脑之外的地方进行记录。
二,“一行精华” 采撷最精彩的一行。
在他眼中,“读书之魂,凝于一文”,“读书不是测量,更似探宝” 。
阅读的乐趣在于邂逅“那一行”,而有趣的是,打动人心的一句又是因人而异的。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作品独行天下”的状态啊,过程就更令人愉悦了。
对阅读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不仅在于书籍内容,而通过“阅读”这一行为本身就能找到乐趣。如果拥有了这种感觉,告别缓慢阅读就容易多了。
三,“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
做到留住对“那一行”产生共鸣的原因,最好是仅凭“一行感想”,唤醒“一册记忆”
希望在阅读后养成撰写“一行评论”即读后感的习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逐渐遗忘之前心动的原因,这样,摘抄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撰写了“一行评论”,事后只需扫上一眼,便可回忆起阅读时的心情了。
四,自我评定读书足迹
为了确认积累的阅读成果,建议每读完12本书为单位,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和感想,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哪一类书籍比较引起自己的共鸣?
哪一类意见主张是自己赞赏的?
哪一类书籍是自己今后还要阅读的?
同时甄选最佳,并定期评价自己的读书体会。
并且建议最好是手抄记录,给出了三点理由
可以深入理解内容
可以促使我们仅仅摘抄最需要的部分
成果一目了然
认为对某些书籍可以采用流水式阅读法进行阅读以此来节省时间。那么怎么鉴定流水式阅读的书籍呢,他给出了三个基本标志:
标志一:为了区别其他类书籍而加入了作者自述
标志二:印证理论或主张的特殊示例、经历
标志三:渲染期待和危机情绪的夸张表达
根据这些标志,印南敦史认为流水式阅读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商务类以及自助类书籍,这类书主要是论述事实,阐明主张,没有情节,章节之间并不是完全的线性关系。所以可以用“流水式阅读”来进行跳读。
“流水式阅读”就是开启大量阅读的钥匙: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就有意义。
该方法也叫快速阅读法,给出了阅读的四个步骤:
步骤一: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步骤二: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
步骤三: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
步骤四: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当然这些对应的是那些商务类、自我提升类、娱乐类的书籍,对于那些名著、小说、散文等等价值性更高的书籍,还需要仔细阅读的。
文章最后,他也给出了建议: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建议用笔划线做标记,或在书页留白处做书写笔记。因为“无论怎么划线,都会遗忘,都不会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