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上映的第四天,我终于走进电影院,为了大刘。
在我心里,大刘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男人,不仅仅是他写出那么多让人拍案叫绝的作品,更因为他的作品,尤其是《三体》,曾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重塑了我的三观。未看《三体》前,我的思想维度只局限于个体,而在阅读《三体》的过程中,刘慈欣用那种极端理智的口吻拉我跳脱出个体,和他一起站在文明的尺度,甚至宇宙的尺度,去审视人类,审视宇宙。在他眼中,人类不过是虫子,太阳系也可以只是一幅油画,宇宙也可能在某一天膨胀为虚无。
《三体》中折射出的大刘,伟大而残忍。
电影《流浪地球》的同名小说写于《三体》之前,那个时候的大刘思维或许还没跃迁至宇宙尺度,但这篇作品也足以震颤人心,因为他在俯瞰整个地球,面无表情地注视地球的整个逃亡行动。幸而小说改编电影时有大刘参与,虽然电影剧本与小说差别较大,却完美传达了大刘作品的神髓,宏大叙事下的极端冷酷。冷酷,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第一个评价。
冷酷的第一个形容词叫“抽签”。故事的背景介绍,太阳衰老膨胀即将吞噬地球,为自救地球联合政府启动“流浪地球”计划,计划的第一步是在地表建立一万个发动机,同时在发动机附近建立一万个地下城,地下城空间有限,所以需要抽签获得进入地下城的资格。
抽签这个词细思极恐,因为它意味着要决定地球一半人的生死,意味着有35亿人将被迫放弃自己的生命,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为了更伟大的利益。没有人问过这些人是否愿意做出这样巨大的牺牲,因为在严苛的生存背景下,强权即一切。更冷酷的是,抽签看似有运气的成分,但实际上还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行为,电影中刘培强家人不用参与抽签就有进入地下城的资格,可以想象还有很多个刘培强,他们可能是航天员,可能是科学家,可能是有钱人,但绝不可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被抛弃的那些人或许会愤怒、会抗争,然而毫无用处。因为从人类文明延续的角度,领导者必须做出这样的决定,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个体的情感没有丝毫意义。
冷酷的第二个形容词叫“徒劳”。受木星引力影响,地球部分发动机熄灭,地球即将坠入木星。联合政府迅速开展饱和式救援。影片聚焦到王磊所带领的救援分队,观众看到他们一路上经历种种险阻,不少人因此牺牲。根据一贯的观影思维,观众以为他们最终能够圆满完成任务,结果到达目的地发现,因为饱和式救援,发动机已被其他救援分队重新点燃。王磊他们为完成任务所付出的代价,都是徒劳。
展现一个救援分队的徒劳无功还远远不够,在大部分发动机都正常运转后,剧情很快打了全人类的脸。空间站的高级人工智能MOSS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就知道了地球无可挽回的覆灭结局,然而联合政府仍旧发动全球所有力量去展开这场注定白费气力的救援。白费力气的还有刘启的点燃木星计划,以色列科学家团队七小时之前就宣告了计划成功机率为零,但联合政府最终仍然决定帮刘启他们接通全球广播,同意他们进行最后的尝试。
其实一刷时不能理解政府的意图,直到我看到原著这样一段话: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时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我想,发布徒劳的救援任务应该是联合政府里那些知情人的善意之举,面对人类文明的覆亡,心怀希望地死去是人类生前能够维持的最大体面,也是一个文明最后的骄傲。
绝境中迸发出的希望,总能让人热泪盈眶。大刘笔下的人类渺小如虫子般不堪一击,可大刘毕竟也是一介凡人,不可能真的铁石心肠,于是他赋予了人类希望。希望没什么用,因为并不能阻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希望也大有用处,因为它给人带来活下去的勇气,而只有活下去,文明才能延续。
于是,心怀希望的刘培强独自一人带着空间站撞向木星。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三体》中描述神风特攻队的一句话“妈妈,我将变成萤火虫。”刘培强不是萤火虫,他变成了一支火柴,成就了太阳系中一场波澜壮阔的烟火表演,重燃起人类的希望。
正如片尾所说,“流浪地球”是一场绝望与希望交织的旅程。木星危机后,人类还要面临多少挑战仍不得而知,然而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人类依然决定选择希望,依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2500年的流浪之旅。人类的勇气与坚毅,将永远镌刻在星空之下!
2019,祝地球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