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一个很有意思的字,两个“月”向相同方向排列,看起来像两个人手拉手相向而行,那为什么要手拉手呢?可能是因为晚上太黑,手拉手在黑暗中行走更有安全感。
所以,我个人把“朋”的字意解读为:两个人有相同的目标(或利益诉求),彼此陪伴,有共同语言,值得依靠。
李小墨在《请停止无效社交》中说,交朋友作为一种社交行为,其本质是互惠,按目的又可分为“功利性社交”和“共情性社交”。前者是利益的互惠,这种情况大多指职场或生意上的朋友,后者是出于感情的需求或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产生的社交行为。但功利社交中也可能掺杂共情社交,共情社交中也可能掺杂功利社交,两者并不是绝对分离的,不过其本质还是基于公平的交换,无论哪种社交都一样。
02
今天看了一个让人深思的短视频《你手机里的常用联系人有几个》,刚开始的时候,导演在提示志愿者不看手机的情况下让他们大概猜一下自己的微信联系人有多少,有猜一二百个的,有猜三四百的,有猜五六百的,但实际情况却是,他们每个人的微信里都有1000多人。不过这还没完,导演说那删除你不会主动联系的人吧!结果除了工作和应酬之外,删得只剩下二三十个。那能说真心话的呢?继续删,结果……,有的人眼里闪着泪花说,只剩下二、三个了,然后无奈的摇摇头,留下一句感叹:真失败啊!
是什么导致朋友之间慢慢变得疏离的呢?大概有这几种情况,一是由于工作很忙所以没有时间联系,感情就断了,二是彼此之间也帮不上什么忙,所以联系也少了。
03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朋友吗?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多一个人自己的精力就要分他一点,人多了自然就顾不上了,只能让他躺在你的微信好友列表。时间久了,躺在那里的人依旧躺在列表里,没有交流,没有话语,那么你所追求的朋友数量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了在朋友圈蹭一下赞,显示一下自我重要性?
英国人类学家Ronbin Dunbar认为:圈子的增加,意味着社交负担的成倍增加。他经过研究发现150这个数字代表我们可以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而且150人中又有分层,最亲密的那一层最多只有5人,次一层为10人,然后是35人,最后是100人,相加总共是150人。
所以过度追求数量反而会浪费你的时间,而且如果你不维系亲密朋友的关系,那你最终也可能会失去他们,落得一个深夜孤独无助,滑着手机屏幕,但又无人倾述的悲惨下场。
在一次节目中,汪涵直言当自己朋友圈人数达到一百多时,他就会觉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没有意义的,全都删掉。”他说删除好友后生活会变得相当轻松,所有时间都是自己的,自在得一塌糊涂。
一个内心强大丰富的人并不需要依靠他人来展示自己的重要性和归属感。而精简社交,换来的是自己的自在,又何况不是生活质量和幸福度的提高呢?
04
学会对关系断舍离,就是不再迎合所有人,不再试图让所有人满意,不再对每段关系都抓紧不放手。学会断舍离,就是放弃那些我们心里不喜欢的人,随缘对待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然后郑重地对待那些重要的人。
社交时代所有的东西都是快节奏的,交朋友也是,但往往数量多质量低。我们缺乏的是耐心,是持续的感情付出,因此我们需要慢下来,慢慢沉淀自己内心的那份感情,把它交给我们最关心在乎的人。
之前学乐器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说,你想吹的快很容易,但慢下来对上拍子很难。
或许,我们真的应该把节奏放慢了,不然谁会知道我们因为走的太快而错过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