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172天早安问候。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
总是莫名悲伤、抑郁、愤怒,控制不住地发脾气或崩溃;
是否在感情中缺乏安全感,经常用作、讨好来换取伴侣的关心;
是否在人际交往中不敢拒绝,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容易羞涩,紧张,焦虑……
有这些表现,都是内心的情绪怪兽在作祟。
我们不管在童年还是成年后,当你得不到关心、爱护,内心就会生出一个阴晴不定的情绪怪兽。它们会如影随形的跟着我们。
有调查显示:
夫妻之间经常出现情绪问题的一方,死亡率比常人高出一倍。
亲子关系不健康,导致的情绪问题,会让死亡率增加50%。
有一位心理咨询师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一名二线城市职场女性,经济条件不错,衣食无忧,可却毫无征兆地患上了癌症。
咨询师问她为什么来,她只回答了一句:
“我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家,只跟丈夫、儿女生活在一起,不用很久,几个月就好。”
原来,在生病前,她一直和公婆合住,婆媳矛盾很大。但她总告诉自己“算了,忍一忍”。
这一忍,就是几年。直到患癌,一切已经太晚了。
她多年累积在心头的压抑、沮丧和焦虑,可能自己忘了,但身体却会永远记得。
真正摧毁她的,不是和婆婆的矛盾,而是她对待情绪的错误方式--忍。
日复一日,在她的内心,就滋长出一只名为“悲伤”的“噬魂兽”,不断内向攻击,最后击垮了她的身体。
那么,如何合理表达情绪呢?
对于情绪,我们要做的从来不是“控制”,相反,我们要去观察它。
心理学上,人的每种情绪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心理需求。
总是感到“悲伤、难过”,可能是你想要“被看见、被接受”;
总是觉得“自我厌恶”,也许你缺乏“被肯定和被尊重”;
容易“愧疚、自责”,背后的心理需求是“被宽容、被理解”……
所以,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旁观者,去审视当时的情境,去思考情绪哪一个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产生的。
只有自我觉察,看见体内的情绪怪兽,定期“喂养”它,填补精神食粮,满足心理需求,才能摆脱它的支配,与它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