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归途中,周身酸痛之感悄然袭来。这种酸痛每日如影随形,它既是劳作后的身体回响,亦是运动后的生理反馈。有时,我不禁陷入思索:运动本是为了追求健康,可每当痛楚浮现,内心总会有个声音轻声劝道:歇歇吧,这般疲累究竟所为何事?
实际上,疲惫的来源并非单一。劳作、思考与运动皆会令人感到倦怠,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更会让人陷入身心俱疲的困境。当这些疲惫感交织在一起,便会产生一种如感冒般挥之不去的压力。倘若这种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极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痛并快乐着”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当然,单纯的心灵鸡汤难以提供持久的动力,若想让这种积极态度长久延续,更多地需要在具体事务中得以践行。例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若沾染了颓废的生活作风,即便喝再多鸡汤也无济于事。
事实证明,“痛并快乐着”的生活方式远比“娱乐至死”更具借鉴意义。原因在于,“痛并快乐着”的终极目标并非痛苦本身,而是在经历痛苦之后,能够享受到极致的快乐。这种快乐源自辛苦付出后体内产生的内啡肽,它是一种在突破极限后触发的奖励机制。
相较于多巴胺带来的短暂愉悦,内啡肽更具深层次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唯有在深度触碰中才能获得。比如破解一道有难度的数学题,此时收获的欢愉会带来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远比简单的快乐更值得回味。
多年之后,一个人能够铭记于心的,或许正是那些历经艰苦后获得的成就感。而那些轻易得来的事物,往往难以留下深刻的记忆。从某种角度来看,“痛并快乐着”的生活方式能让人生更具意义。这种意义,是在痛苦的压力中迸发而出的,也是在自我超越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生活并无固定模式,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痛并快乐着”是一种生活选择,其他生活方式亦是如此。无论何种选择,都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不同的体验会带来不同的人生感悟,进而塑造出截然不同的生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活是需要创造的。缺乏创造力的生活,往往充斥着无奈与无助;而充满创造的生活,则更具戏剧性。这种戏剧性的生活,常常让人不到最后一刻,难以知晓结局。“累并快乐着”的生活方式,虽并非最优选择,但当面对痛苦时,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痛苦只是暂时的,而痛苦过后的快乐才更加珍贵,这种珍贵源于其稀缺性。
在经济学领域,存在一个“稀缺性”概念。那些显而易见的稀缺资源,随着被更多人关注,往往会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态势。“累并快乐着”的生活模式,表面的艰辛令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其背后蕴含的快乐,却为众人所向往。然而,人们未曾意识到,未经痛苦磨砺,内啡肽难以生成。对多巴胺带来的短暂愉悦的过度痴迷,使得多数人不愿承受痛苦的感知。
对快乐的追求是人类共通的本能,但对痛苦的体悟却因人而异。未曾经历痛苦之人,难以真切体会痛苦过后的欢愉。而那些历经痛苦终获快乐的人,往往能从更高层次洞察生活的本质。一个人是否沉溺于自我编织的梦幻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从对痛苦的深刻领悟中寻得快乐。
“痛并快乐着”的生活,恰似修行者在离苦得乐的过程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在这份智慧的引领下,他们踏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轨迹。这些轨迹看似孤寂,却吸引了众多追随者。“痛并快乐着”是一种人生抉择,这种选择赋予人们无畏痛苦的勇气与执着。正是这份勇气与执着,铸就了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