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越来越多综艺开始倡导“慢生活”,《五十公里桃花坞》吸引了我的注意。
15个性格迥异、人生境遇完全不同的艺人和设计师,接受节目组邀约来到了一个小山村——桃花坞,成为了15个村民。在一个距离北京50公里的陌生乡村,没有理想生活的标准答案,一场关于群体生活的社会性实验就此展开。
15个村民,大写的迷茫。
理想生活,平时只是想象,现在啪的一下砸在你的眼前,一脸懵。
01
从《五十公里桃花坞》的迷茫说起
常年习惯城市的15个村民,大部分人对乡村生活是懵的。虽然没人知道来桃花坞到底为了啥,先随便做点什么总是有点意义的。
苏芒给桃花坞运了一板车的花花草草,田园乌托邦哪能没有色彩的点缀。
李雪琴带了两只鹅,可能她觉得农村是没有鹅?!然鹅,喜剧人无论道具是什么总有包袱的铺垫,小动物引出了村民们更多的欢乐。
各自准备的东西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头绪,初来乍到的村民们还需时间找寻跳出迷茫的方法。
节目组需要每个村民为共同理想去充余额。村民们有很多担心和迷茫:来到这里享受生活不应该自己掏腰包,交到公款账户里的钱是给自己花还是给大家花。经过商讨,以每人充值650元作为初始基金。
可能村民们还没有理解,真正的田园乌托邦,并不是躲在自己的屋里当成度假,或者不劳而获的享受生活,也需要依靠智慧与劳动,依靠一技之长去创造价值。
初始基金不过是给大家最开始几天的一日三餐垫垫底,未来15个人的生活品质能提高到什么水平,就看他们如何建立联系,挖掘资源,开发收入来源。
这个群居实验,不可预测就让人有持续关注的欲望。节目目前只播出了一集,后面村民们是否依然会迷茫,不得而知。
也许你还会对田园乌托邦这样的生活感到很陌生,但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被成功实践。或许木之花这个群体会让你有更深入的了解。
02
与自然共生的群居
一起生活,价值观相投才能长久
木之花的价值观是“与自然共生”。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100位普通人在富士山下的一片乡村土地上,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独特的群居生活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他们称自己为“木之花家族”。
这个群体,所有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都围绕着土地。
所有成年人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这其中有养蜂人、酱油发酵手艺人、种地人。他们沿袭了20多年,因地制宜,已经栽培了300多种蔬果种植,这个小村落自足率达到800%以上。
那些剩余的农产品他们还在村子自主经营的有机商店销售。他们所有的收入,整个群体共享,曾经在东京上班的村民认为,虽然木之花不像在大城市工作每月有丰厚的收入,但他们的确找回了快乐的状态。
“耕田之前先修心”,所有种植和收获的过程,都是人与自然的联结。木之花的每个人,对此深信不疑,将内心修行融入生活,润物细无声。
严谨而有趣的组织方式
鼓励分享。村里的成人会议每周6次分享,鼓励关注他人,倾听与接纳。
儿童会议每晚都有,不论年龄都被鼓励畅所欲言,分享爱的点滴,即使是两岁的孩子也能被群居的快乐包围着。
各自做好能做的事。木之花分工明确,农田分队、厨房分队等各种小分队各自履行职责,彼此平等且维持平衡,没有薪资酬劳,没有工作时间限定,也没有人故意偷懒。
孩子们正常学习娱乐,平时也参与到每日打扫中,一起打扫厨房、浴室、其他空间,早早建立团队意识、自立意识。
投身集体的快乐。谁都无法一直干活忙碌,也不能在长久的孤独中体会幸福。木之家每周都安排丰富的表演、唱歌、跳舞、运动、烹饪、禅修等日常活动,就在村子里,成人和小孩子所有人都参与其中,本初的快乐,极简的满足。
饱含安全感和爱的人生哲学
在木之花,成人和孩子分别住在不同的房子中,孩子从很小就和其他的同龄小伙伴每晚一起居住。与此同时,他们和父母的感情并未受到影响。所有孩子稳定、快乐、健康的成长,没有什么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
木之花的开放与包容,与日本给人的整体感觉,似乎有很多不同。
特定的价值观,特定的组织生活形态,构建了木之花特定的人生哲学,人际关系非常融洽。每一个人都在其中饱含安全感和爱。
03
写在最后
《五十里桃花坞》是15个村民在桃花坞历时3个月的一种群居实验,木之花是延续二十多年的脱胎于实验的真实生活状态。它们,都是有异于现代社会一般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在木之花这个田园乌托邦,有很多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最大的已经20多岁。
这些孩子,与我们一样,他们有选择去任何地方工作学习的自由;与我们又不太一样,他们还有选择安驻田园乌托邦的自由。
人类所有的破局,都为了使自己多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