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制作技艺丨温州石雕是浙江地区民间雕刻艺术之一。晋时,王羲之为温州太守,曾用华严石刻砚,其石“如漆如油,有艳,不渗”。至清末民初,温州石雕行业形成了相当的规模。雕刻技法多有精雕、镂空雕、浮雕、薄雕,根据石块变化雕刻不同的题材,造型逼真,温润细腻,极具线条感和层次感。
匚 石雕厚重,他却如少年般轻快
探访陈顺德老师之前,在我们的了解里,他是一位大师级别的人物,作品比比皆是,事迹屡见不鲜。真正见到陈顺德时,在我们面前的这位大师,出乎意外的平易近人,亲切得毫无距离感。
几乎每个话语片段结束后,陈顺德都是以欢乐的笑声收尾的,相机镜头捕捉到的面孔,无不带着灿烂的笑容,连起身去拿自己的作品,陈顺德都是小跑着去,俨然是个快活的大男孩,这种欢愉的情绪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
反观陈顺德的石雕作品,坚硬浑厚,细致刻画中,凿琢出自然的力度和厚度,这与陈顺德予人的形象形成了天然的反差。我们也恰恰在这种反差中,感受到陈顺德心气中的平实和骨子里的豁达。
匚 捕捉石头里的灵气
陈顺德的石雕作品,厚重感的里头,更打磨出了生活的灵性。“每一个石头都不一样的,根据每个石头的色彩,我们发挥它,有些适应雕动物就雕动物,这里有人物雕人物。”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艺,每块石头的个性都被陈顺德掌握得恰如其分,使人耳目一新。
石雕上生动细腻的各类题材,都是陈顺德细心贴近和观察生活的结果。当年学习雕刻小鸡的时候,陈顺德偶然在小鸡厂里发现了各种形态的小鸡,便突发奇想,把这些灵动的生物雕成石雕会很漂亮。于是第二天便拿着照相机跑去小鸡厂拍了数十张照片,再搜寻石头,黄石为鸡,白石为壳,回家后便忘我地雕了起来。
小鸡们破壳而出,生的景象也跃出石间,活灵活现,来自生活的灵感被雕琢成了意趣盎然的艺术品。外出取景,拍照采风,无数自然中的美好景象,都被陈顺德用心记录,定格在了一件件石雕作品中。集石雕的精湛,点缀生活的灵气,他是资深的石雕艺术家,更是谦和的生活艺术家。
和石雕相辅相成的,还有一套练功的拳法,陈顺德在创作时,常常以练功来打通和开阔创作思路。“练功了以后,精气神很足,思维就要开放的,想法比人家就聪明。”雕石静中敛气,练功动中运气,动与静之间,聚散出神气与意气,陈顺德还有着年轻人般的好身体。
匚 家乡的故事,用石雕来讲述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题材,家乡的人文民俗也是特别的素材。作为温州人,陈顺德对于家乡有着深厚的情结,把温州童谣里《十二月令》里的故事,都做成了石雕,呈现一系列温州当地人文景观,温州的九座山、山里的历史典故,都被搬到十二个石块上再度演绎。
“这是其实温州是根本想没有办法想的这个场景了,我就把它体现出来,工很大,很难雕,这个我真想把它做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十二月令》系列作品还在创作中,陈顺德用刻刀刻进温州人的自豪,雕琢出一片心目中的温暖故乡。
退休后的陈顺德依然每天雕上个把小时,抛开之前的商业创作,现在开始专注地雕刻自己理想的作品,为了能多留一些东西下来,满意的作品再多做一点,心中的喜悦就更多了一点。
匚 人生如雕石,刻尽欢喜与坚持
陈顺德的爱人常常能提出好的想法,在北大教书国画的女儿也成为了陈顺德的骄傲,一家人之间互相商量和建议,彼此的支持和体谅,让陈顺德的石雕加满了爱的分量。
对于徒弟,陈顺德很是照顾,为了好好培养,待遇都不会让年轻人们望而却步,为的是让他们能够静得下心、耐得住性子安心学习,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五十多年的石雕生涯,陈顺德的成就已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仍在不懈追求新的高度。不管什么时候雕什么内容,都要认真研究和积累,再将自己琢磨出来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无止境,唯有不断前进。
自幼爱好画画的陈顺德,凭着天赋和灵气,拥有了如今的成绩。秉性里的自在和旷达,像极了温润通透的石头,他能一眼望穿石块的各异,却望不尽自己的本领。几十年如一日的从艺,时间在黑发到白发中悄然过渡着,我们依然能看见那个心性犹盛的少年,将坚持投注于光阴,潜心镌刻着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