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正见》,思维在活跃地激荡着、碰撞着、串联着。
想说的话很多。
比如,涅槃、彼岸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从无明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是轮回的对岸。
比如,佛不是一个人名,而是觉醒后的心的状态,是净化一切染污后证得法性的觉知者。
比如,究竟的终极实相并不是快乐,而是无明无无明、非快乐非不快乐的大乐,是寂静。
但我更想说的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安住于当下,不在当下才是我们最常有的状态。
“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在想延续好的东西,或者想在未来用更好的来取代它;或者我们沉溺于过去,忆念着曾经快乐的时光。
讽刺的是,我们事实上并未曾真正珍惜过我们所怀旧的那个经验,因为我们正于恐惧中忙着攀执于期望。”(《正见》p.127)
我们往往在遗憾过去或期待未来中游离当下,也许很多人认为当下的意义就在于此,于是就在不懂得抓住当下的状态中失去当下的力量。
相对而言,当下远比过去和未来要真实的多。过去,只是回忆;未来,只是向往。它们都是头脑的构建。
只有从当下出发,才有未来可言。未来的过去就是当下。有什么样的当下,就有什么的过去和未来。
没有意义的回忆和向往,反射出一个没有行动力的当下。如此下去,一切依然都是虚幻的。一切照常。没有改变,没有发现,更不会有觉知和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