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处于输出困难期,所以作业磨到最后不得不写,但仍然选择认真去写,既不想敷衍,也不愿意辜负自己的初心。
第一次认识大家,感觉大家都挺优秀的,让我似乎又陷入了自我否定。同时惊讶于文燕居然会陷入犹豫不决,感觉她应该是一个干练而果敢的人。可见我们每个人的状态都像心电图,愈是忽上忽下才愈加证明了充满活力。
廖妈的分享让我get到一个点,我的优势识别器测试告诉我,我的第一优势就是搜集,但是最近一直在修断舍离,常常自责为什么搞那么多东西,为什么不能轻装上阵,为什么就有那么多的舍不得?内心总是在冲突,防御机制就变得薄弱,被之前能应付的事情搞得很疲惫,因为变得敏感,所以试图习惯性逃避。之前总在问自己为什么,没有找到why,今天发现了:我需要顺应内心需求去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不是全盘否定!在学会跟孩子不要直接说“不行”的时候,先变换对待自己的方式。
共同学习的好处就在这里:写作业的时候,把自己的想法梳理明白,没有写出来可能只是灵光一闪,后续可能又模糊了。感谢研修班的作业系统!
最近在看自闭症患者的书,其实他们只是在某一方面的忍受阈值特别低,而早早采用防御机制或者适应措施,而方式往往不能被正常人所理解,所以被定义为病人。其实,我们所谓的正常人群也常常不能容忍某一件事,也常常会采用激烈的方式回应,但是我们为了不让别人知道,就把这种激烈在身体里对自己施展暴力。就像文丽说的,那一个“本我”被打击的深深埋在看不见的地方。书上说自闭症人士需要的不是消除“自闭症行为”,而是需要被理解被支持,且是被团体理解支持,才能自发的改变反应方式。我觉得全职妈妈们的种种表现也几乎是类似的,文丽所倡导的社会共育,就是创造这样一种团体,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开启自身力量的源泉,彼此浇灌。
读书会就是这样的团体,我们被理解被支持了,重启了力量,再去影响更多的人进来,人多——力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