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安顿好自己的无限心?
1.人有所求,不安顿好自己的心则无法长期安定的处于贫穷困顿或富贵安乐。
2.如何安顿好自己的无限心呢?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中国哲学的主题(追求):人生问题
西方哲学的主题(追求):自身问题
两者追求的东西不同。
3.如何出世?
儒释道三种哲学:三条出世的路
1.儒家:无所为而为
从心底里认同应该做这件事而没有别的目的。
2.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不增人为的因素,顺应自然无所不为,不要带着过分功利的目的去做事(容易失控不自然)。
3.佛家:无心而为
认真做事而不要关心结果,因为做事就是为了消业。(出心不出世)
将三者合起来就到了宋明心学,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与西方通过宗教出世的路不同,中国人出世的路不是宗教,而是哲学。
二、什么是心学?
心学开端于孟子,由仁学走向心学这一步是孟子。
1.荀子与孟子,人性的善与恶
荀子的人性恶:强调的是人的生物性、自然性的一面,故人是生物,有自保本能,出利益纷争,为将之限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同归于尽,遂发明道德。
孟子的人性善:孟子认为道德来自于我们的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仁义礼智之端。讲的是人的超生物性、超自然性,即心。人是有心的动物,仁心感通。
2.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一体之仁
西方的宇宙观:物质宇宙
中国的宇宙观:生命宇宙
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生命趋向于生命情感。
人的生命情感的本真的存在叫做仁。
于是仁心感通万物,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由此我们找出了这个“心”的存在。
这个心不是西方哲学的头脑的理性认知能力,而是人的生命情感。
头脑中的理帮我们在这个世界中趋利避害,趋利避害的理是心外之理,而非心本身的理。
回到中国心学,我们知道心即理,心外无理。
“心”:人的生命情感。
心即理,心外无理、心本身的理
“仁”:人的生命情感的本真的存在。
心外之理,头脑中的理
你要抓住不放的、认识到的理、在你心里站得住脚的理叫做心本身的理。
在你心中没有根的理叫心外之理,不可信。
我们一旦使自己的心亡失,跟着心外之理走,这叫心之亡失,结果会使得我们的心无法得到安放。
心是天理所在的地方。
天理即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所以:
理性知道选择最优的方法,但感性/人的内心却无法接受。
当理性与感性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方知生命的根本力量在于我们的心,在于我们感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