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你一个抉择题,高薪不喜欢的工作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你pick哪一个?”
一开始上课我就抛出了这个来自《奇葩说》的辩题,本想着大家会纠结许多。没有想到有接近一半以上的孩子选择低薪很喜欢。所以我在低薪很喜欢的同学中有了比较多的停留。这跟我在公开赛课前所得到的反馈反倒有些不一样。
“为什么你会毅然选择低薪很喜欢的工作呢?”
“不管工资高低,前提是我喜欢呀,喜欢的工作给人带来快乐。”“工资高又怎样,财富可以买来自我满足吗,金钱可以买来内心充实吗?”......
“我紧接着发问,快乐是你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在乎的吗?”“自我满足是你内心看重的吗?” “那还有什么是你在选择工作的时候,看重的呢?”
接着我听到了这些答案“有相对宽裕的时间放松;有感到舒适的工作环境;要离家近一些;要能让自己感到有存在感;要有一点点难度系数;要对这个社会有益......”当有的学生撇开财富,开启别的思考时,我觉得我的引导就已经上路了;当学生开始憧憬自己未来的工作要求时,开始期待自己的工作要求时,我接下来的引导就有了方向。(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有效的,而且我有在转换学生提出来的观点,比如挑战,舒适,家庭,社会影响,社会认可,自由等等)
但当我发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停留的时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时,在面对下一个问题,我就没有耐心去等学生的话了。“当你的要求不能同时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的时候,或者发生冲突,你是什么感受?”从上一问的客观内容,切换到内心感觉,有点突兀,而且学生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仅仅从文字上感知的话,显得很苍白无力。这个问题是无效的,所以我紧接着接过学生的话语权,强加给了学生一种职业选择时的纠结与无力,这是我想当然的问题。(这个环节的问题可以考虑是否改为:当你的要求不能同时得到满足,或者发生冲突时,你会怎么做?从而转入到探索职业价值观)
接着进入到探索价值观环节:面对一系列的职业语境判断,学生开始纠结自己的立场,这种纠结的选择才开始出现。随后学生在一系列的价值观文本框当中去搜寻自己的价值观,邀请学生回答之后,我又接着问“你觉得6张价值观卡牌满足你的选择呢?”有的学生回答足够了。很明显这个问题无效无用了,不可控了,这个问题是不能导出“价值观在工作中不能全部满足,存在选择”。为了顺利过渡到我下一个课堂活动,我选择忽视了这个声音。(我是否可以改成:如果再给你一张卡牌,你还会选择什么?再问6张卡牌是否满足你所有的价值观选组?这个时候先给学生再塞一根糖,他们才会迫切觉得自己需要更多的糖,还没满足。)
然后就是在选择和澄清价值观环节:学生在划拳中去竞争交易自己的价值观。这个环节的活动有效性是为了让学生感知价值观在选择:放弃、妥协和守护中不断被澄清。考虑到输赢的PK学生们对自己要给赢家的价值观卡牌慎重又慎重,有的输了的同学,甚至在课堂上大声惊叫,呻吟了起来,有的同学甚至还在课堂上站起来划拳,输家在极不情愿中给了对方自己的价值观。在划拳的过程,在竞争的过程,在选择的过程,学生就在体会这种纠结,这种内心矛盾,就在感受自己的价值观取舍。最终捍卫守护下来的一定是自己极为看重的。这一过程用划拳打扑克牌的方式,将价值观的澄清展现的很精彩,也很让我满意。
在采访输赢双方的时候,也有很精彩的生成:有一个男生放弃了财富守护了健康。(我觉得这里可以再深挖一步:请问你最开始选择的是高薪不喜欢的工作吗?如果是,那可以指出面对财富,健康是你的首位。财富向健康妥协了。这样就又把价值观冲突时候的抉择再一次呈现。)
之后的案例分析环节,傅园慧的例子,又以生活中的例子展示了价值观取舍中的有舍有得。(评委建议:在傅园慧放弃健康抓伤自己,选择荣誉感,社会认可的时候,要加一句:过分舍弃健康甚至造成无法挽救的伤害,不可取。或者再加一个舍弃健康到无法挽救的反例。)
之后在价值观升华环节:我使用了马云的例子。但是在探讨马云的价值观时候,抓住了学生的零星表达,却没能让学生完整句子的表达呈现自己的答案。(可否改为:“有哪些事迹说明马云的社会价值?”请用一个例子和一次词语表达你对马云价值观的理解。)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和表达可控,但这样的结构句式不宜太多。
最后提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理论中带领学生意识到价值观需求的层级之分,激励学生在追求生存需求等经济基础时,也要努力向上,追求自我实现。
在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课程时,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感谢刘霞老师,陈金霞老师,唐兰老师,感谢给我课上的班主任们。
但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心走的很快,但实际情况却跟不上我的步伐。
比如:课堂问题串不要太随意,应该是有逻辑的,表达缜密的,有指向性的,指向我的教学目标。应该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有效性,而不是像和自己对话一样的提出问题。问题是给学生的,站在他们的认知领域来思考预设。
教案的书写太随意,不规范,表达不精炼,重点不突出。比如教学背景介绍,教学目标的表达,教学过程的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