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15年12月,我作为联合发起人在北京参与举办了一场 freekiss 的活动。
简单来说freekiss 活动,就是让一群陌生人接吻的活动。
这个活动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动机是什么?
要说其他 freekiss 活动的意义,我其实不是很清楚。就只是知道世界各地有这么个活动。北京也举办过这个活动。
回到本次活动的意义,对于我来讲,我的目的是举办一场有意思的活动,
规划和设计,整个活动过程中的用户体验。
当然,另外一个美女发起人的初衷也比较类似。不过她有一些自己的新想法和感受,想通过这场活动表达出来。
至于活动本身的意义,我们设想的是,
能给参与人带来一种封闭视觉后,温暖的语言和肢体沟通经历。
二、活动特色
这场活动当然不是拉一群陌生人来,见面就 kiss 了。这样的活动的形式,绝大部分人是不会接受的。并且,我们策划和设计活动,这件事情就没有意义了。
我和另一个发起人,在活动讨论初期就确定了,这场活动特色——给予参与人,温暖的感觉。
温暖的感受,是之前一个参与活动的人,谈到这场活动时,最深刻的感受。也是在网上查阅资料时,部分参与人也会用到的这个形容词。
三、设计关键原则
因为这活动,之前就有人举办过类似的。结合前人的经验,收集的资料和我们判断的问题,设计了以下的原则。
1.全程需要遮住眼睛
之前的参与人反馈说,他们在交流和 kiss 过程中是戴着眼罩的,但是摘下眼罩后,心理却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
我们分析:戴着眼罩沟通交流,凭声音,肢体,气味等感受对方,会无意识的把对方想象的太美好。而这种失落感,是我们不希望让参与人体验到的。
2.保护参与人的隐私
其中一个之前参与活动的人,在网上评论说,自己不愿意发朋友圈,因为,那些看到这个的人,会误解这场活动,会误解我这个人。小 N 表示,其实她也有这样的顾虑。所以,我们认为在活动流程的设计中,必须最大程度上尊重参与人的意愿。
3.分为异性组互动,同性组互动,两个主要环节
kiss 本身可以代表意义,其本身就是跨越性别的,所以我们当然安排了异性组和同性组互动环节。
结合场地和活动质量的因素,我们设定的参与人数是8个人,4男4女。异性组,同性组环节,分别是2人一组。
当然,我们认为要在两个环节中,每组的两个参与人会接受2轮共6个问题,每轮结束之后能做出一次选择:kiss 或not。
4.每个组设置一个提问的志愿者
查阅之前的资料,我们看到有参与人反馈。整个活动的给 ta 的被操控感很强。我们分析,可能是因为之前的活动是一个人提问后,然后每个组的参与人进行回答问题。但是每个组的沟通的进度不太一样,就可能导致部分组,其实还没有说完,就被强制停止了。
5.不要把他们当做实验对象
我们的流程方案文档出来后。我给一个学相关领域的朋友看了一下,她说,你们的活动方案好细啊,要是我的话,可能就让参与人不带眼罩,全程面对面交流,由此观察他们整个过程中的行为……
虽然没有继续细聊,但我隐隐感觉到,一部分外人看来,我们的活动就是一场实验,参与人就是小白鼠,而发起人就是两个人类行为观察癖爱好者。
如果抱有很深的这种想法,去策划和实施,是对我们的活动初衷是有害的。
所以,在给提问志愿者的文档和培训中,我们一再强调,要以参与人的体验,感受和意愿为最高优先级。
四、设计关键环节
流程一:破冰
通过观察和总结谈话类活动的经验。我们设置了“轻肢体”破冰的环节。异性组环节开头时,我们会让两个参与人,坐在一起,让他们把自己面前的积木堆积起来,期间不能有语言交流,他们只能通过手与手之间的触摸进行沟通,最后去完成这项任务。我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每组两个参与人之间能建立起一些默契,并且能在黑暗的环境中,熟悉对方的“存在”。而在同性组环节中,我们也用了类似但不一样的“破冰”方式,我们会让参与人,用双手触摸对方的脸,之后,说出三个形容词来描述对方。
环节二:提问和选择
每组都会有一个志愿者进行提问和提出“选择”。这个环节中,志愿者会提出6个我们精心设计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共同目的,则是让回答这些问题的参与人能尽可能的表达自己,而对面的另一个参与人,则通过这些语言回答,能“感知”到对面的那个人的是怎么样的存在。
6个问题分成两轮,每一轮结束之后。志愿者会让参与人做出选择:kiss or not。这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设计中,我们也考虑了参与人的感受。我们不让参与人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选择,因为我们认为参与人如果通过语言表达想法,但没有达成一致,那样的场面会有点尴尬。所以,我们设计的是,参与人通过志愿者的“手”来表达结果。志愿者握住两个参与人的一只手,如果参与人选择 kiss,那么就把自己的手放在志愿者的手背上,如果选择 not,则保持现状即可。
环节三:离场规则设计
正如我们设计这个活动的初衷所说,希望给参与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而我们认为,这种“温暖”一部分来自肢体的接触。通过部分接触异性,同性的手指,脸,嘴,我们能感到其他人身上的温度,能感受到皮肤神经传达大脑的刺激。
另一个部分则是握手,拥抱,kiss,抚摸,这类肢体接触本身传达的内涵,例如:示好,认可,安慰等。能让参与人感觉到不一样的“温暖”。
最后一部分的温暖感,我们认为来自参与人自己的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设置的部分问题,会让参与人去述说自己生活中的矛盾,困境。而当一个人把这些可能他一直埋在心理的话,在这样的环境下,诉说出来时,对他们本身就是一种解脱和安慰。且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当一个人能诉说过去的矛盾,困境时,其实很有可能,他们自己现在已经能坦然面对这些,甚至已经能把这些糟糕的往事,用其他愉悦事情代替了,从而他们在述说这些事情时,他们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感。
那上述的分析和离场规则的设计的有什么关系呢?看整个活动,你会发现这种温暖感,是建立在一种“特别的隐私”环境中——现场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你到底是谁?听你说话的人也不知道是谁,事实上对参与者自己而言,ta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日常生活规则的限制,获得了一种特别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的根本保障则是自己眼睛上的眼罩。而一旦 ta 拿下眼罩,ta 就得去介绍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自己,这必然是一种心理负担。所以我们希望在离场时,所有人都必须带着眼罩离开。当然,有人说,可以让参与人在现场选择摘下眼罩,或者选择离开,这种离场方式。乍一听也似乎是可行的。但细细一分析,这样也会让参与人感受不好。因为,如果让他们在现场进行选择,那么有一些人,可能因为旁边的人选择摘下眼罩,从而跟着摘下眼罩,但其实ta 心理却不是那么坚定的要摘下眼罩。
还有一个考虑点是,希望尽可能的保留参与人对同组参与人的美好想象。因为我们非常坚定的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摘下眼罩,面对自己同组的参与人时,都会有落差感。
当然,我们还是设置了一个规则,能让有非常强烈意愿摘下眼罩的参与人,摘下眼罩。即,他们分批戴着眼罩离开场地之后,在稍远的地方则由志愿者帮助摘下眼罩,且等所有参与人都离开场地后10分钟后,他们可以回到场地,和发起人聊天。如果运气好,也能见到同样回到场地的其他参与人,甚至是同组的人。
五、细节设计和临场发挥
1.提供漱口水,口香糖保障 口腔卫生。
2.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增加沉浸感(返场的一个参与人点名表扬过,活动场地的音乐)。
3.不采用市面上含液体包的眼罩,我们测试过,这种眼罩长时间带着会非常难受。
4.适时给参与人倒上热水,让他们有一个温暖的东西握在手里。让他们从手温暖起来。
5.让同一组的参与人,成90度坐着。这样能让参与人在沟通时,没有有一种因亲密而尴尬,因疏远而陌生的感觉。
后记
这个活动是我在一个叫作Someet的活动平台上,和别人联合发起的。准备了时间很长,投入也很多,但庆幸的是,整个过程中,大家都玩的不错,后面的活动反馈也是全满分。同时,让我再次体会到,用户体验设计服务设计方法,是能应用到其他领域中,给用户带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