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第三课《北京老人》。
课堂上的讨论环节,关于“‘北京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进行了分享。分享的过程次序井然,有理有据,从诸多细节中感悟出北京老人身上的美好品质——热情、善良、慈祥、不求回报……课堂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着。最后,小组总结发言时,书含说他们还有一个质疑:“我们小组刚才在讨论时,觉得现实生活中的老人并不像文中所写的老人那样善良,他们特别爱碰瓷。”
声音虽轻,却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原本平静的湖面,孩子们瞬间骚动起来了。
有同学接茬说现实中的老人就喜欢讹诈;也有同学手举得老高,说自己家长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他要讲给大家听;还有同学说现在善良的人有时也得不到大家的理解……
一时间,群情激奋。
看来,即便是小孩子,也并不是一味地生活在美好的童话世界里,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和阴暗面,他们从不同渠道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
这个意外的插曲已经把课堂的主题引向完全相悖的另一条路上去了,怎么办呢?既不能直接否认掉孩子们所说的这种现象,更不能停留在这些不良现象上和孩子们“同仇敌忾”,必须进行适时恰当的引导,教会孩子正确地看待这一问题。
只是,该如何引导呢?
脑袋飞速运转着,寻觅对策。可巧,这时候,下课铃响起来了。
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对孩子心灵和价值观的引导却不能止步。
课下,思考良久,明天的课堂上要和孩子们说明以下几点:
首先,别让“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判断。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一个偶然的事件或自己有限的依据为基础,对别人、对社会得出消极的结论。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老人倒地碰瓷、讹诈的事情出现。而且此类新闻,一经媒体的渲染和报导,一方面,引起公众极大的关注,从而引发舆论对此不良现象的大肆批判和谴责。但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因此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觉得老人不再那么善良了,尤其是倒在地上的老人都是丑恶,都是有意讹诈的。一旦我们对社会、对某个群体形成了固定的偏见,当我们再遇到类似问题,或分析事情时,我们就喜欢将这种偏见自动地套上去。
这种偏见,会让我们的心胸变得越来越狭窄甚至是偏激。
君不见,现在社会上关于“倒地不扶”的新闻屡见不鲜,人心变得愈来愈冷漠,不敢相信也不愿信任别人。
可再想想,我们能因为生活中存在碰瓷的现象,就得出“现实生活中的老人并不像文中所写的老人那样善良,他们特别爱碰瓷。”这样的结论呢?
远的不说,想一想我们身边的老人,想一想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都是“爱碰瓷”的吗?
就在前不久,我刚从家里出来,发现忘带钱了,随口嘟囔了一句。谁知小区里一位老阿姨听见了,非要借我点钱救急不可,她说大家都在一个小区住,回头再把钱还她就是了。虽然最终我并没有借她的钱,但她的这份信任和爽朗的笑声却让我感受到一份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谊。
这样的美好,我们不是没有经历过,而是有意无意地把它遮蔽起来,看不到了。
所以,我们切不可极端化,不能因为有个别老人讹诈碰瓷,就以偏概全地把老人变成了“碰瓷”的代言人。
其次,我们的心灵要对准真善美。如果说我们的心灵是摄像机,那我们的眼睛便是摄像机的镜头,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我们定格下什么样的画面在心上,就决定了我们的心灵世界是阴暗还是晴朗。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自古有之,我们的国家也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社会再向前发展,也还是会有负能量的存在。如果我们总是将心灵的镜头对准诸如“讹诈碰瓷”这些假恶丑的东西,不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久而久之,我们除了变得爱发牢骚,爱愤愤不平,冷漠自私之外,不会有更多的收获。反之,如果我们从小看到更多的是光明,这些光明会转化成仁爱、善良、乐观,照亮我们的心田。
不好的东西不是不可以看,不是不可以讲,而是要把它放在应有的位置上看。看的目的也不是发牢骚,不是埋怨,而是去想如何改变它。
比如,如果将我们心灵的摄像头多多对准真善美,像作者一样用文字记录下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这个世界会不会就因为我们变得多一份美好与光明了呢?
再则,要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这也是作者在北京老人的影响下,一直坚守的心灵准则。《北京老人》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录下的虽然只是指路、让座这样一些小事,但我们的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微小的行为,去温暖一个个心灵,温暖整个社会。当这些善良、热情和友爱的星星之火,慢慢形成燎原之势,我们这个社会也会因此得到些许的进步和改变。
反之,我们更应该时时警醒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有人说:“一根火柴不够一毛钱,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但一根火柴却可以轻易烧毁一栋房子。”有时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不良行为,就可以轻易瓦解人们长久以来辛辛苦苦建造起的真善美长城,造成极恶劣的影响。
最后,我想说,孩子们,任何时候,都要善良,都要相信善良,相信我们的社会美好更多。尽管有时他的面貌看起来有些阴沉,有些狰狞,但是,它还拥有一个朴素至简的真理,那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一地善良的种子,必会收获一个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