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看到网上一些女孩,因为追求“一辈子一次”的完美婚礼和婚姻却被骨感现实击败而要死要活,我都忍不住想说:为什么你认定一生一世只会爱一个人呢?以前的人寿命短,活到三四十岁算正常,做得到六十大寿震惊方圆几十里,七十岁“古稀之年”差不多能被供成活佛。那时候一辈子不离开一个地方,只做一件事情 - 养家糊口。一生一世不过如此。相比之下现代人活个八九十岁很普遍。假如25岁(适龄女与剩女的分界点)结婚,然后要保证后面大半个世纪都只爱一个人,我感觉是被车撞的机会更高一些。人根据环境和年龄不断在改变。抛开柴米油盐生活基本需求不说,每个人生阶段对伴侣的需求都不同。他/她能一直保持在不同阶段调整自己,适应你的需要,有意识地维持感情,令婚姻不为任何外来事件改变吗?别说对方,你自己就不一定敢做得到。
在加拿大,40%的婚姻以离婚告终,中国目前大城市的离婚率也有30%。根据Pew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八零后的离婚率比前辈们高很多。这个正是如日中天的一代人认为古老的婚姻观念已经不适用于数据时代,一场婚姻的变革正悄悄地开展。
心理治疗师Susan Pease Gadoua和作家Vicki Larson就现代婚姻现象这个课题,共同研究和出版了一本书“The New I Do”(新型“我愿意”)。在书中,她们把北美目前的婚姻实际情况归类为以下四个模式。
启动版模式 The Starter Marriage - 这是指两个年轻人只是想尝试婚姻适不适合双方的生活理念,婚前说好不要孩子的尝试性婚姻。如果能过得下去,那么在结婚五年十年的时候就举行一个“重申誓言”(renewing vow)的仪式,仪式过后才真正地放下心来过后面的日子。这个模式的婚姻如果持续不下去,多数在三十多岁左右解体,大家各走各路,再见也是朋友。
传宗接代模式 TheParenting Marriage - 这个模式最接近近代传统婚姻,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为了繁衍和养育后代而不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这个模式的婚姻有两种,一种是单身人士想要孩子,但是不想独自把他养大,于是去专门的网站寻找适合做孩子另一个家长的人。我们生活中都见过这样的人,他们未必是好的配偶,但确实是个好的家长。这些匹配对象喜欢小孩,都想为小孩提供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于是大家就“志同道合”地一起养孩子了。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已经没有感情没有性生活,但是都因为爱孩子而在一起生活,直到孩子成人离家。这一种是不是很有点似曾相识?有时候这种无爱婚姻中双方默许的情况下夫妻各自有情人解决爱的感情和生理需求,但是做得比较隐蔽,不会让孩子和家人难堪。他们认为,孩子需要来自父母双方的爱,但是孩子不需要父母很爱对方,只要他们互相尊重就可以了。
各自精彩模式 The Living Alone Together Marriage - 有人说婚姻是一个贪婪的捆绑,它把与爱情无关的许多琐事破事俗事都用道德捆绑在一起,扼杀爱情,让人透不过气。于是有人决定给婚姻解绑,去除那些令人疲累分心的部分,只留爱情。这种模式的夫妻结婚后并不是每天生活在一起,他们有各自的住所和空间,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可以保全。他们互相保证对对方专一,定期在一起做享受生活和愉悦对方的事情,而不是因为买菜做饭扫地洗衣的事情拌嘴。
安全稳定模式 The Safety Marriage - 婚姻自古以来就是对财产,土地,血统,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巩固,门当户对的婚姻从来都不是以爱情为出发点的。这个模式的婚姻是以抗萧条抗失业抗穷困为主要目的而存在的。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它为夫妻双方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安全感,至于爱和不爱,不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没有研究中国,“小三”模式不在其中。这并不能说明北美的人不劈腿,但是把劈腿变成另外一个事实婚姻的人还不是太多。毕竟多起几个炉灶的成本太高,普通人不容易做到。
你的婚姻是那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