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能遇到一些高深莫测的茶界老饕说:
我喝的龙井,是群体种,不是龙井43号;
我喝的碧螺春,是西山群体种,不是乌牛早;
我喝的金骏眉,是梅占种,不是菜茶;
我喝的滇红,是凤庆种,不是勐海种;
……
老饕们所说的“种”,指的就是茶树品种。
老饕级别的茶友,追求的已不仅是简单的饮茶,而是对茶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讲究,比如说专有的色泽性状、香气风格、滋味口感,以及蕴藏其中的记忆与传承。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当然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
各种不同的树种,按照不同的茶类工艺,在不同的制茶师傅手中,演绎出茶形有别、香气丰富、滋味各异的万千无穷变化,这正是中国名茶、名特优茶各具独特魅力的所在,也是立顿相对单调和标准化的口感所无法替代的。如小叶种的碧螺春、祁门红茶;大叶种的云南滇红、大叶单枞;茶毫多的信阳毛尖、白毫银针。制成的绿茶有清香、花香、毫香;红茶有蜜香、甜香、果香;黑茶有荷香、枣香、陈香;乌龙茶有兰花香、熟果香、焙火香……
用适宜的良种,按特定制茶工艺制成的茶,才会有传统的口感和更好的品饮体验。
所以,众多地理标志茶叶中,除了划定地理保护区域、规定制法以外,对茶树品种的界定通常也很明确,比如黄山毛峰应选用“黄山种、槠叶种、滴水香、茗洲种”,太平猴魁的“柿大茶”,安吉白茶的“白叶一号”,霍山黄芽的“霍山金鸡种、舒茶早”,普洱茶的“云南大叶种”,白毫银针的“大白茶、水仙种”等等。
茶树的种系区分:
地方群体种:基于当地水土条件,经历了长期的自然选择,对当地生态具有最强的适应性,茶农仍在使用的较古老品种,如浙江的龙井群体种、鸠坑种,安徽的祁门种、黄山种,福建的坦洋种、武夷菜茶,云南的凤庆种、勐海种等等。
选育品种:人工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如龙井43、龙井迎霜、龙井长叶、福云6号、福云7号、英红9号、云抗10号、信阳10号、宁州2号等等。
野生大茶树:非人工栽培,自然繁衍生长,广泛分布于云贵川、两广赣湘等地区。
茶树有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大的乔木型茶树,树高可超过10米。
茶树有大叶种、中小叶种、小叶种。特大叶茶树的叶张,可大如成人手掌。
还有紫芽紫叶的紫娟茶树、紫叶水仙,白芽白叶的安吉白茶树,黄芽黄叶的黄金芽茶树。
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乔木型、小乔木型、大叶种是主力品种;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灌木型、中小叶种是优势品种。
众多茶树品种中,能够商品化、成规模生产的品种超过200个,其中由国家认定的优良品种接近100个,这些良种制成的名优茶,性状稳定、经济价值高。
不仅是中国,茶改变了世界上将近一半人口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明,唐代以来,中国各种优质茶树资源,输出传播到了世界上60多个国家。近如周边的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印尼,远如地处欧洲大陆西北端的瑞典,赤道附近的南美洲巴西,以及从西非几内亚、摩洛哥到东非肯尼亚、坦桑尼亚广袤的非洲大陆。
欢迎关注/留言,往期原创系列文章,请搜索“简单说茶”或“评茶大师”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