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过年”不止是大年三十这一天,许多地方都有“进入腊月就是年”、“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特别是从腊月二十三起,“年味”就更是一日浓似一日。
自古以来就流行着一句谚语,即“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三十,熬一宿”。
二十三,糖瓜粘。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人们用又甜又粘的糖瓜来祭祀灶王爷,讨的是来年的甜蜜和欢喜。
二十四,扫房子。民谚有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寄托了劳动人民驱灾辟邪、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二十五,磨豆腐。豆腐的“腐”字与“福”字谐音,磨豆腐就是希望能让好运和福气来到家里。
二十六,炖大肉。过去人们往往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肉,故名“年肉”。“年肉”要做成红烧肉,象征红红火火、珠玉满堂。一锅热气腾腾的炖肉端上来后,年味也就更为浓郁了。
二十七,宰公鸡。宰公鸡意味着“大吉大利”。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去赶集购置年货,如春联、鞭炮、礼品等,虽然忙得一塌糊涂,心里却是快快活活。
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一天,大家都在忙着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除了发面,还要“贴花花”。屋门上、墙壁上、窗棂上,鲜艳的大红纸熠熠生辉,也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祝愿与向往。
二十九,蒸馒头。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进行完。这一天,人们家置酒宴,往来拜访,称为“别岁”。不仅如此,这一天不管有多忙,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几锅馒头,寓意明年更大的丰收。
年三十,熬一宿。守岁的习俗,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新年的美好祝愿之意。家人欢声笑语齐聚一堂,才是真正的团圆。
到了大年初一,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了。民间就有年过月半尽的说法,意思是只有过了正月十五,年味才会慢慢变淡。而从初一到十五,每一天都有一定的讲究。
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因为那样会扫走运气;不可打碎家具,因为那样就意味着破财;不能动用刀剪等锋利之物,否则如有人受伤、流血,就是不祥之兆;不能取用井水,因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就会惹怒井神,带来灾害。
正月初二是“女婿日”,出嫁的女儿与夫婿携带礼品和红包回娘家拜年,在娘家吃午饭,晚饭前须赶回婆家。
正月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在春节团聚,所以此种观念已经逐渐淡化。
正月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会请其过来拜神,对方因而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东西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由里往外放,边放边朝门外走,意即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商店酒楼一般到正月初六才会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气氛不亚于除夕。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
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自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官府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天公生”,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这一天人们一般都会早早起床,在厅里摆上一张八仙桌,桌子上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座”和“三牲”(大猪头、大猪脚、鸡或鱼等)及其他食品、果品等,举行祭祀仪式。
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要举行仪式祭祀石头。 正月十一为“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应还有剩余,所以娘家就不必再另破费款待女婿及女儿。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就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童谣是唱道:“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闹花灯、猜灯谜。元宵圆也叫做汤圆,关于它的传说和典故非常多,但都是取其团团圆圆和大吉大利的意思。
总之,过年的诸多习俗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一些习俗的形式可能有所改变,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依然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