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就已进入九月。从今天开始,阅读温铁军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写成的这本《八次危机》,这是一本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经验的书籍。一直很欣赏和崇拜温教授的学问,以及他在做学问过程中的“接地气”。期待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够让自己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的主要危机和解决方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今天阅读了本书的自序和引言部分,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作者主要介绍了全书涉及到的三大问题领域的初步清理,以及关于政策调整的思考,同时明确了用以理解书中材料和数据的几个概念。
在引言中,作者清晰地提炼、总结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里,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和路径——尽管有些策略和路径并不是国家主动为之,而是被动选择,但也是形成当今中国经济较强实力的因素之一。
作者认为,二战期间或战后发生解殖运动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致力于参照其原来的“宗主国”(后来被称为“发达国家”)的模式实现工业化。
但在他们中间,仅有少数得益于战后形成的由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地缘战略重构的因素,其他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道路都随着其原宗主国或明或暗、或优或劣的引导而跌入“发展陷阱”。
但中国绝对是个例外。作者说,在原住民人口超过1亿以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只有中国完成了工业化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并顺势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产业扩张”和“结构调整”阶段。
但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曲折。读了建国初期国家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遭遇外部撤资(前苏联)的情况下、中国高层的路径选择,让我觉得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思考视角。
比如,当年的人民公社,本质上并不是农业自身的制度需要,其目的是以乡(当年应该称为“公社”)为单位建立高级社,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以承载城市资本品下乡、完成“工农两大部类交换”、提取农业剩余用于国家资本内向型原始积累。只有这样,国家才不会被迫选择仰赖外资而丧失主权独立。
当然,这个选择也有相应地代价——那就是中国广大的农民为新中国的经济长久发展和国家独立自主,做出的无私奉献。
这真的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的角度来思考当年自己曾经亲历的“农村集体化运动”。先不考虑是否认同温教授的观点,单就第一次接触,就让我满怀新奇,期待对本书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