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菜市场
最近去菜市场,总是感觉有人在盯着我,时不时叫我一声?
"来了啊喂,XXX便宜卖了喂"
一开始没注意还真突然一怔,以为有人在喊你。而实际上,只是卖家的叫卖吆喝。普通的叫卖声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而为何上面那种叫唤法却给了我们建立联系的暗示?
喂,用于引起注意或鼓动。表示疑问、惊奇或狂喜,或用于歌曲的叠句中,无明确意义。
在日常交流中,“喂”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来说,是在不知对方名称或不想直呼其名的情况下,而又欲与其建立联系的称谓代名词。(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礼貌的)。类似的词还有“嘿~”等(比如山歌中用的就是这般语气词作为开头)。而菜市场到处遍布的此类吆喝声无非就是利用人潜意识对外界信息的敏感程度的规律加以设计。
微博是广播式的传播,微信QQ短信等是对话框形式是点对点会话。而将广播式的信息交互通过目标指向升级为点对点也是常用的,如在某个社群对话中动不动就@所有人,而推送文章标题 “有人@你”的招数在公众号中滥用!
二、信息传递
随着人类社会集群化,声音作为首要交流的工具必然是随之而爆炸式增长。进而在群体生活中周围充斥着各种夹带着重要信息的声音。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群居而聚,左邻右里各自讨论着自家的狩猎采果之类的事情。若大家每时每刻都专心凝听外界的所有声音信息,那信息量是极大而且人要花费处理信息的精力更是巨大的。
那么,人发明了名字,一来是为了标注你这个人的身份的载体、二来作为交流中信息指向的实体代号。类似Java等语言中,也有监听机制。平时某个监听器不做任何动作,而是一直做监听。直至监听到某一种“指向性”信息,类似一个信号,一个狼烟烽火。一旦监听到则执行特定操作。进而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平时不必理会外界太多的嘈杂信息,而信息一旦指向自我,便是作为一个高优先级进行处理!
而人的一生中,只要形成自我、形成对连接个人代号的认知,变随时随地都会为这些代号进行监听反馈。乃至在人群嘈杂的市井集市,只要有人叫出了自己的名字,那么便会即刻四处找寻呼唤自己的人。可见,信息发出及传播具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则将有更优的接收转化率。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例子:
在遇见危险的时候,不要对着人群无目的的呼唤。当你对着所有人呼唤“快救救我”,此时每个人接收到的讯息是。我只是群体中的一个,他发出求救的目标是所有人。没有我也有其他人来帮他的。这时,信息与责任将被人群分摊淡化,这叫责任分摊效应。
相反,你需要在人群中找到一个看起来强壮而能力帮你的人。对他说“大叔,快帮帮我”(想到《釜山行》中开挂的暖男大叔哈)。那么所有传递的信息明确指向他,信息所携带的社会责任担子也都由大叔来担。进而他伸手援助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三、P2P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信息传播中,点对点的信息转化率更高。而漫天撒网的信息转化率低,但其受众广。一种是精准投放,一种是广撒网。其实两者是否可结合起来?
广撒网是信息传递的范围与量,而精准投放时点对点的个性化内容投放。
如果在市场的叫卖中,也是全量呼喊,但是那个指向性一般的“来了啊喂”换成呼唤你的名字。那这是买家与卖家点对点的信息通道建立,对于卖家来说,这是极好的。但对于买家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灾难了。
今日头条就是点对点传播的优质特例。其内容是全量投放,但是特定内容只给符合其用户偏好习惯的用户展示。这就是基于个性化推荐的内容服务。这就是我理解中的P2P式的信息传播。不单纯是连接的点对点的传播形式、对话形式,更是内容服务与消费者的点对点匹配。
四、协作
网络技术中有对等网络,同样称为P2P(Peer to Peer)技术的介绍如下:
在P2P网络环境中,彼此连接的多台计算机之间都处于对等的地位,各台计算机有相同的功能,无主从之分,一台计算机既可作为服务器,设定共享资源供网络中其他计算机所使用,又可以作为工作站,整个网络一般来说不依赖专用的集中服务器,也没有专用的工作站。
回归市场中的P2P信息传播,其目的还是社会的分工协作。买卖双方在各自的社会分工中,将自身的资源转化为具体的价值,与社会中其他个体建立连接后,根据信息流通将资源与资源间进行合适的交换流通。而在该社会网络中,每个点都是独立的个体,失去了一个点自会有利益等动力驱使让其他人去替代以保持整体的平衡稳定。
由菜市场的一句吆喝,联想至个体间信息如何指向性更为有效,至个体间的协作网络。信息的传播归结到底是点与点之间的信息传递,而点对点间的最后服务对象又是整个大群体。
进化让每个个体自带群体属性,进而点对点间形成自适应的柔性协作网络。一句话,所有社会现象归根究底是进化的现象、是群体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