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到了鲁襄公十八年秋季(前555),齐国再次于秋收之际派兵对鲁国北境诸邑进行破坏:
……秋,齐师伐我北鄙……(春秋.襄公十八年)
如表,自襄公十五年“湨梁之会”(前558)以来四年之内,齐师五次伐鲁,齐灵公本人甚至直接指挥了其中绝大多数行动。晋国在此期间固然经历了晋悼公去世、晋庄平公服丧和伐许、楚之役等诸多事件,但是从齐国得以联合莒、邾等国有条不紊地轮番攻击鲁国来判断,此期间晋国极有可能与齐国有某种秘密协议,以换取其在晋、楚之间至少保持中立。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齐师连年顿兵于鲁北部的坚城之下,使得晋国也转而考虑放弃之前对齐国的纵容态度。造成这种转变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齐、晋密约的时效性
任何协议包括密约都有一定的有效期,否则就成了空头支票了。虽然《经》、《传》没有披露这一密约的内容,但其要件应不限于允许齐国继续拥有“汶阳之田”并在一定范围内攻取周边重要城邑以加强其防御纵深等内容。不过随着齐国反复围攻成、防、桃等邑而毫无建树,这一本来已经落地的果实也终于烂掉了。
从有效期限来看,按照郑国降服于晋后被楚扣押的郑大宰石㚟对令尹子囊的说法:
……先王卜征五年,而岁习其祥,祥习则行,不习则增修德而改卜……(左传.襄公十三年)
也即在那个时候即便是下了诅咒的盟约,有效期也不会超过五年。可以推知齐、晋密约大致达成于鲁襄公十四年(前559),也即晋悼公十四年下半年的时候,而转年起齐国就开始了对鲁国的入侵。
到了襄公十八年下半年(前555),这个密约基本上就不再具有哪怕是宗教意义上的约束力了。
2、诸侯逐渐对盟主权威失去信心
晋国长期纵容齐、莒、邾连年围攻鲁国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效尤的现象:
……夏,卫石买、孙蒯伐曹,取重丘。曹人愬于晋……(左传.襄公十七年)
卫国擅自攻打曹国是齐、莒、邾侵鲁却被纵容而带来的连锁反应。即便这样,当事双方在晋国把这场官司打了一年之久,这背后恐怕是各自依靠在晋国的靠山进行博弈的结果。
当然尽管晋卿多贪且政出多门,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能够做到以霸业为重,于是在拖了一年之后,终于对卫国进行了象征性的处罚:
……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执孙蒯于纯留,为曹故也……(左传.襄公十八年)
意味着晋国执政集团终于意识到纵容 “以大侵小” 的现象将会从根本上动摇晋国的霸主地位和朝贡体系,所以决心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当此年末诸侯联军终于伐齐之后,在“督扬之盟”的誓约中也再次强调了这个话题,曰“大毋侵小”。
3、荀偃预知自己即将死亡
次年春季(前554)晋师伐齐获胜的返途中,晋中军将荀偃去世:
……荀偃瘅疽,生疡于头。济河,及著雍,病,目出……(左传.襄公十九年)
此记载荀偃患有长期无法痊愈的恶疮,甚至到了头上也长了痈的地步,这在当时是医疗手段所无法治愈的重病。这一病情在襄公十八年就有恶化的趋势,并且为晋国的巫医圈子所熟知,所以梗阳之巫利用这一情况劝说荀偃下决心伐齐:
……中行献子将伐齐,梦与厉公讼,弗胜;公以戈击之,首队于前,跪而戴之,奉之以走,见梗阳之巫皋。他日,见诸道,与之言,同。巫曰:“今兹主必死,若有事于东方,则可以逞。”献子许诺……(左传.襄公十八年)
也即荀偃于重病中由于曾经参与谋杀晋厉公而负有一定心理负担,梗阳巫知道荀偃的病情且洞悉其心理,诈称自己也做了完全相同的梦,并通过解梦的方式建议荀偃通过伐齐来确立其正面的历史地位,以避免死后家族因为“车辕之难”的责任而遭到清算。
此举抓住了荀偃的痛点,于是其在判明楚、秦等暂时无力与齐配合的情况下,终于下决心对齐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