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致读书会第十一期

时间:2018.10.18

地点:立教楼B212

《大学的终结:泛在大学与高等教育革命》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九章 学位证书的价值

导读  张立平老师

如果把这本书看作一篇论文的话,第一章麻省理工新生必修课—《生命的奥秘》就是研究的缘起,第二章《大学的历史变迁》就是历史回顾和文献综述,第三章《大学的本质》相当于理论基础,第四章《大学将何去何从》则是研究问题,第五至第七章论述的是泛在大学可能性和可行性,所以第八章到十章讲的是难点与重点。最后一部分就是研究的展望(outlook)。如果把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整体来看,就是一篇好的博士论文。但是,正如前面谈过的,要使本书成为畅销书,光学术严谨是不够的,还要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甚至出现一点耸人听闻的语段也是必须的。我对整本书做了个结构梳理,画了个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导读的是第九章与第十章,这两章主要讲的是学位证书,第九章主要讲的是学位证书的重要性。学位证书很重要,怎么重要?在书的第179页讲了三个方面,第一它是学生获得研究生学位的必备条件,要想获得研究生学位,必须先获得本科学位(学历)。国外并不像中国有学历(毕业证)和学位证,很多只有学位。第二,就像作者讲的,要想找个好老婆,就必须要有一个高学历。(^O^)作者在177页讲了,如果他没有攻读研究生学位,就不会邂逅他的妻子。第三点是,学位证书能给人带来好的工作。

接着他又拿他上的一个课程“7.00x”的课程证书,与学位课程进行了比较,说明现在技术支持下的高等教育所带给我们的新的希望,或者说是最大的亮点——技术支持下的高等教育,可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在数据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情况展示。以前的大学证书只能展示你所得的学分与学习的课时,但是你是怎么学的,你学的效果怎么样,以及作者在后面所讲的,教授给予学生的等级标准是怎么制定出来的,没有人可以了解到。但是目前技术支持下的证书,它既可以给大家展示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又可以展示学生是怎么学的,把他们的学习透明化,包括作业、方法、过程、效果,都能透明地数据化地展示给大家,这是它相对于传统证书更有优势的地方,也是它的优点。但作者也说了,在现在技术支持下的课程面临的问题是没有学分,不能直接和文凭关联。所以这还是它所面临的一个困难问题。

但是技术支持下的高等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主要解决大学教育学费昂贵的问题。但是,后面作者讲目前大学的昂贵是有价值的,价值在哪里?主要有两点,在书的179页作者指出了,现在的高等教育、学历教育能够让你获得购买获取持续终身的教育机会和金钱回报的钥匙。他还举了许多例子,如终生教育很多时候与你的第一次(首份证书)有关,没有学士学位就不能进行硕士学位的晋升,以及再往上的博士学位,更不用说进大学教书。学位关乎了你的终生教育,有了它你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另外,作者还提到了安全感,即你有了学位,你的安全系数就提升了,在别人失业的时候,你就能保留工作; 别人工资少的时候,你还能获得一个较高的工资。这就是作者认为大学昂贵,但仍有其存在意义的原因。

为什么传统大学教育不能很快的退出历史舞台呢?作者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政府对文化的垄断(p179-180),尚未把教育完全交给市场,而是对高等教育进行管控,主要涉及到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教育为国家(政府)服务和教育为社会服务往往并不是一致的。从好的方面来说,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融合了二者,不好的方面来讲是它摆脱了国家(政府)的控制,不能为统治阶级服务。第二个原因是,大学可以出售文凭,从而获取日益增多的利润。出现泛在大学就意味着大学利润的降低和大学地位的降低。

后面作者讲到,这种情况在日益改善,是科技的发展影响了大学。作者从“7.00x”与传统大学的对比中讲到(p180),现代信息科技被用来创造有助于人们学习的新形势时,它也开创了新的方法,用以帮助个人将自己的学习性质告知组织机构或者其他人。比如一些新兴的行业,像硅谷和一些互联网企业,可能并不需要你有某种证书,而是需要你展现出你掌握了某种核心技术,你在这方面有独特的造诣。这里他用了很大篇幅举了一个塞勒的例子。一开始塞勒创办了一个叫“微策略”的公司,很火爆并且还上市了,之后拿出一亿美元要做网络大学,但是很快一次财务审核把他的公司击垮了,这个一亿美元的项目也停止了。但财务危机过去后,塞勒又重新开张了他的网络大学,他也开始了重新思考,思考现在的学生花了大量的金钱读了大学,只是证明你具有大学的资格,但是你学的怎么样,你的实力无法通过大学的文凭来证明,他就想用最新技术来证明学生的实力而不是纸上谈兵。这些内容主要在185-186页,讲了作者的一些思考,谈到大学证书应当何去何从的问题。

之后作者回顾了一下大学证书的历史,比如像19世纪20年代没有学位证书,大学一样举办,到19世纪,学位证书只是告诉你花了多少时间学一门课,获得多少学分,作者看来在当代社会这其实意义并不是太大。在书的188页,主要系统地讲了学位证书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讲了五点:

第一点,从官方来讲,毕业证书(学位证)意味着持有人已经完成了规定的学业课程。但是这如果就是文凭的全部意义,那其实它的作用并不大,你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替代它。

但是,毕业证书还有不能取代的第二点,在189页写道,毕业证书也意味着其持有者经历了某种文化适应的过程,由此他们顺利通过了步入中上阶层的入门仪式。其实,这就说明它带来了一种文化象征,不仅仅是代表你学过某门课程。也就是说,你在大学的文化氛围中,完成了某种仪式的过渡。这种就像我们从高中生变成大学,它有什么作用呢?中学生迈入大学,难道仅仅是课程的改变吗?仅仅是上课地点的改变吗?不是。他是完成了一种文化仪式。

第三点,大学文凭还可以表明,获得者已经成功度过了漫长的组织化过程,比如你知道四六级怎么报名,怎么考试,怎么查成绩,你已经被这个社会规训成了一个学术人员,就是你怎么在学术上表现得和其他学生一样,知道学术的事情怎么做。

第四点,毕业证书所含的信息价值在劳动力市场显著增长。这说明在,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毕业证书也是很有含金量的。不同的大学学位证书,associated degree, bachelor degree,还是master 又或是doctor,你在市场上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人家同样招一个清洁工人,你一个博士或一个专科毕业的,人家肯定会有所倾向的。

第五点,在190页提到,大学学位最主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标志着一个人的总体认知能力,文化适应能力,以及成为组织成员的资质,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这五点,如果现在的泛在大学,不能把它们一一击破的话,那么传统大学是不会从目前的位置退出的,只有泛在大学解决了这些传统学位证书中所包含的这五个功能,泛在大学才能真正地走向成熟。

但是后面,作者还提到了学历学位证书的问题在哪里,比如191页最上面写的,一旦综合型大学以选修制为组织基础,那么他就不能再声称,其毕业生具有普遍且可识别的学术品质,所以传统大学不能开大量的选修课,因为选修课就相当于我放松了规定课程和核心课程,那它教育的价值就降低了,课程的价值降低了,背后代表的是权威性降低了。就是我给你规定了这些,你达到了,就具备了一个本科生的水平、能力或者是素质,但是大家都根据爱好去选修去了,当局的权威性的降低了,这是第一点。后面还提到了,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文凭理论不断加剧,文凭其实就意味着权利,各种权利。

另一点,大学毕业证书中缺失了大量的重要信息,尤其是学生在学校里究竟学到了什么。上面也曾提到,大学毕业证书不能代表你学到了什么,而是代表你学了什么。这是两词,一个是learn,一个是obtain或者acquire。你获得什么大学证书不能证明,但是你学了什么它可以证明。

192页提到,文凭理论伤害了很大一部分人,在现在这个社会,没有文凭的人,或者说文凭低的人,会受到歧视。那大学提供的文凭到底能够提供什么呢?我觉得作者提到了三点,即大学文凭提供了三种身份,这三种身份又被统称为“深层身份”(P193)。

一是政治身份,顶尖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和其他学校的毕业生获得的政治资本是有差异的。举个例子,某两所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被选调到浙江、福建或者吉林,下去就是实职副处级或者副县长,第二年就是正处级,有关部门只选这两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别的学校都没有。也是就是说,考取了这两所学校,你就有可能获得这种政治身份。前段时间我看到上海师范大学校庆的时候也是这样,它统计的就是该学校的毕业生,在上海中小学当校长的比例,为什么要列举这个?就是说该大学和校长这一政治身份是密切相关的。

第二个就是财务身份,财务身份是什么意思呢?中央财经大学或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就意味着你从事的是金融或经济职业。就像我记得北师大的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说:“十年以后你的资产达不到1000万,你不要说是我的学生。”上一些经济类、管理类的专业,有些老师本身就是公司的董事。他们老师的意思就是,你学了这个专业10年以后,20年以后,你的资产还没有达到1000万,那你不是白学了吗。(笑)像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肖聪老师补充)或个别大学,如果你学的是高级精算,就意味着你将成为高级白领(东芳老师补充需要考取证书,这个证非常难考)。还有前几年非常火的同声传译专业,收入按小时计算,一小时5000美元很正常。你只要学了这个专业,你毕业以后就有钱赚,这就说明了你的财政能力。

最后,第三个身份就是教育身份。你有一个证书就代表了,你有一个教育身份,这个证书,对你将来的教育有非常大的意义。

这一章大概就讲了这些内容。在章节最后一段写道:正如迈克尔·塞勒等人意识到的那样,大学里的人们将知识技能和能力传递给其他人和组织,同这种伟大的成就相比,开发商库存清单数据库的业绩的确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上述行为一旦发生,雇主也能意识到信息的价值,那么,综合性大学的基石就会开始破碎,泛在大学中将取而代之。什么情况下,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的基石就会开始破碎呢?他说的有些模糊。其实就是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即你学习的课程可视化,用人单位只要点开你的图形,他就能知道你学了什么,学得怎么样,当这一步实现的时候,学位证书的基石将被击碎。尤其是对于公司,他更注重实用,我觉得很多公司他的社会价值是第二位的,经济价值是第一位的,很多时候找人,他更看重你掌握的技术、你的能力。

第十章 未来的学历认证

导读  张立平老师

第十章讲的就是未来的学历认证。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将会被冲击,泛在大学将取而代之。那它是怎样取代的呢?

作者认为,未来开放性原则将取代大学文凭。他这里主要提到了三点。第一点是“开放徽章”(Open Badges),就是你所学的每一门课程,它都会变成一个徽章。大徽章由若干个小徽章组成,可以通过徽章来了解到持此徽章的人为它所做的努力:课堂作业、各种测验和任务的分数。第二点是徽章的机器可视化,各个公司可以通过机器扫描徽章,在机器上可阅读学习情况。第三点他举了一个公司“accredible”的例子,来证明未来是完全有可能用开放性原则来取代大学文凭的。而后他还举了很多例子,如普渡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卡耐基梅隆大学,重点讲了卡内基梅隆大学是怎么样把学生成绩可视化的。作者从上面这三点来证明未来的新兴认证体系是怎样的,即可视化、开放,这就是泛在大学的关键。

他以两名被麻省理工录取的少年为例,一个是蒙古的,另一个是印度的,他们为什么被录取呢?因为他们所做的事儿都能被“看到”(p206-207)。虽然像麻省理工、耶鲁和哈佛这样的大学一方面高收费,但是他也不能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高收费上,他也应当吸收最最有潜力的天才,为学校将来的名誉与发展考虑。

那怎么样在全球捕获这些天才呢?就需要这样的机器可视化让他们了解这些学生。后面他具体讲了卡耐基梅隆大学是怎么设计这个徽章制度的。(p202-204)第一,徽章设计者们将学校提供所有的计算机科学的专业内容分配到一系列的数字徽章当中,这些课程所需的时长,根据知识与技能习得的过程而定。最小的徽章是最大的徽章的一小块。第二,他们修改了学校的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认知辅导系统,使它能够同时向在系统上学习特殊技能的学生和在系统中花费一定时间学习的学生授予数字徽章。第三,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不同的徽章激励着不同的动机。也就是说徽章不仅能代表你学了什么,还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第四,卡耐基梅隆大学徽章团队的徽章式系统设计,暗含了教育学生“人是教育之本质”的目的。他面前有一个章节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第五,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徽章还被设计为机器可视的,这反映了在人机互动本质上一个意义深远的技术革新。最后,卡耐基梅隆徽章系统的最后一个特点在于面向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完全可以点开那个徽章来看他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情况。

在209页作者讲了"accredible"这个公司自创的证明(certs)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证明相当于自创的数字徽章,可以上传证明作为强化你的个人信息证据。二是人们可以上传他们参加考试的视频来证实自己确实参加了考试。三是这个证明也可以收入同行的评判。

作者认为,新兴的认证系统将是泛在大学的一个关键部分,它将自由的连接,符合他们技术规范的教育资源,也将与更宏大的开放性思潮相结合。这就是泛在大学对未来学历的认证。好,我的分享就到这儿,大家有什么要讨论与分享的吗?这两章比较通俗易懂。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讨论:

曾艳萍:就是我看这个徽章的时候,有一点疑问,就是作者把获得徽章比作升级打怪,一个科目是一个大的徽章,你每学一个小节的话给你一个大徽章里面一小部分,它是一个小徽章,随着学习的进展,它慢慢就会组成一个大徽章。然后作者说徽章是可视的,可是当你自己获得了这个大徽章,然后你要去招聘的时候,大公司会根据你这个规章了解到你之前的一些信息,那我觉得,大公司其实用学位证书来筛选人,是一个一个更加简便的机制,不要从那么多的候选者里面一一去看,但是这个徽章它可视化不是也把这个具体化了吗?你要一个个去分析这个人,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能力,哪些经历,这不是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吗?但是它后面所说的,就是它通过机器来分析这些,但是一个人的经历,或者说他上传的一些课程的作业,机器如何分析呢,就是这个有点疑问,就是感觉他有点矛盾。

李丽蓉:大学证书只说明了你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太泛了,你的学习成就如何?机器筛选可以更加精准,我是这样理解的。

曾艳萍:比如说,从几千个人里面身筛选一百个人,那一百个人里面可以更精准的找到,那你如何从一千个人里面筛选一百多人?是不是学位证书就是起到这种作用,直观简便的筛选出来了,像这种徽章一个一个去分析,更耗时耗力,它没有学位证书为大公司所利用的优点。

田密:这是一个数据,这是需要科技去分析筛选的东西,并不需要我们人为去筛选。徽章可以显示出证书所不能表达的问题。

立平老师:问题的实质其实是效率问题,我们已知的是某些机构看到北大清华毕业的就觉得应该可以,蓝翔技校毕业的可能就不可以。只看文凭,工作效率比较高。没有文凭只看徽章,难道要一个个去看吗?我觉得你的问题其实在问这个。但是你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徽章的前提是科技,大数据是不需要人初步筛选,机器可以自己识别。给它一个指令,它就可以自己计算分析,筛选出你想要的。下一章主要就是解决你问的这个问题。

田密:上次我们上课,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讲到超市里尿不湿和啤酒的关系,超市收银的数据显示尿不湿和啤酒的关联性比较大,把这两种商品放在一起销售额就会大大增加。调查后发现,原因是带孩子的主要是孩子的妈妈,所以就让孩子的爸爸去买尿不湿,孩子的的爸爸买尿不湿时就会随手买一些啤酒来放松一下。这故事就告诉我们,现在大数据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这方面,体现事物的关联性。老师还把数据分为三种,一是原始的数据,二是可用的数据,三是无用的数据,四是未来的数据—预测的数据。

立平老师:这个预测可能就要交给专业人士来做了。现在的购物网站在这方面已经有较大行动了。

李丽蓉:现在购物平台的后台都会有一个迎合消费者的机制,就比如说又要来的双十一,在双十一之前只要你搜一搜自己想要的东西,等到双十一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用找,它推荐的都是你想买的。

立平老师:并且现在你用不同系统的手机登录网页,价格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你要订一个酒店,苹果手机显示的价格会便宜,安卓系统手机会比较贵。为什么呢?他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使用苹果手机的人对价格不敏感,而使用安卓系统手机的人对十几块二十几块的价格浮动特别敏感,使用安卓的人会反复比较,低于5块钱就能觉察出来,所以他们定价会贵一些。

李丽蓉:我有一个问题,在209页作者提到Accredible这个证明可以收录同行的评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证书很大程度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相当于一个在位掌权人的私人推荐信。那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达到了大众化,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那现在证书代表的,我觉得更多是用人单位的筛选,而不是私人推荐信,我觉得这个在我国不太一样。

肖聪老师:你是想表达什么?

李丽蓉:我觉得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证书有同行的评判在起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它也有私人推荐信的作用。

肖聪老师:对,这都是有的。

立平老师:以前证书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所不具备的——私人推荐信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引进后,不需要同行推荐。以前是大学给你发证书来证明,现在Accredible的证明完全可以起到大学文凭的作用,不需要同行来进行评判。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十一章 大数据与泛在大学

导读  李丽蓉

216页第二段第三排,当大量人员开始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工作后,他们将制造许多信息,这些信息是“理性教育”所必需的,同时计算机将能够对数百万人的独特学习方式进行排序。所以也是对刚才这个同学的补充解释。他后面就讲了,理性教育正在重大的量级改变过程中浮现出它的价值: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人数及由此产生大量数据,将在极短时间内以数量级增长。正是这些大数的集合权重,而不是任何单个人或组织的行动,最终促成泛在大学的建立。一些数据还存在于技术进步的进程和力量中。另一些数据具有教育意义,有些课程免费提供给大众,这是教育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全球学生的,数量很大,并且会变得更大,这就是由于,一些课程数字化地分享给学生,使得他们的教育对象数量不断增大。

然后他这里还提到了脱贫,脱贫意味着人们基本摆脱了食不果腹和居无定所的危险生活。一旦实现生存水平安全,人的欲望就会膨胀,他们会想要更舒适的生活,并且想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个现象在中国也非常常见,很多家长想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也就形成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现象,教育也就成了他们实现这种目标的途径。

在218页,他写道,未来20年中,想接受大学教育的新增人口的数量,将超过人类历史中所有已上过大学的人口数量的总和。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些人他们不会在任何类似于综合型大学的地方学习。在未来20年,可能放在大学就会变成现实。

在218页的最后一段,他写道,计算机会继续变得更便宜,并拥有更强的计算能力,而且通信网络也将增长。慕课的招生数量也由全球的需求所驱动。高等院校是创造知识的地方,然而这里所产生的关于学习本身的所有信息几乎都丢失了,这也是高等教育变化所带来的一个变革。

在219页,他提到,综合型大学拥有强大的分析力,但从未有意将其用于分析自身的教育使命。作者分析了他的原因,一部分原因是学校不愿出示教育失败的确凿证据,就是说学校对于这些问题有意回避。另一部分原因是高质量分析需要特定的条件,包括大量数据和实验设计。后面作者提到了一些实验设计,实验必备的条件之一是参与研究的学生数量必须足够大,其次,研究也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对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组织和分析。然后他在后面提到有一部分实验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进行的,但是新型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将极大的改变这些局限。

人类收集数据能力的显著提升,将开创改进教育的更多方式。作者举了一个例子,皮特·诺维格和他的合作者在他们的论文中写道:“或许当涉及自然语言处理及相关领域时,我们注定需要复杂理论。”复杂理论比较哲学,“它们永远不会像物理公式般简洁。因此我们不应该再表现得好像我们目标就是创造出极为简洁的理论,相反,我们应该拥抱复杂性,并利用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联盟:不可思议的有效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数据。而上述数据需要资金和十分聪明的人,我把这个十分聪明的人理解为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员。

而后作者举了一个北亚利桑那大学的例子,说明消费不仅局限于精英机构。因为前面他提到了预算,那有预算也就相对会有消费。这也在他后面一章讲泛在大学学费上有所体现,因为学费与家长和学生都是息息相关的。

在225页,作者提到了课程,他认为课程将会相当不同,他们建立在沉浸式数字化学习环境之中。这些环境不会有单独的个体完成设计,相反,最好的学习环境将由拥有不同学习体验的专业团队创造出来。整个这一章就在讲大数据怎样促进放在大学与传统大学的不同。

在226页,他也提到了开放徽章,与前面一章相呼应,开放徽章这样的新系统将会出现,收集人们学习内容的证据,并取代传统的成绩评定方式和文凭。这里提到未来的课程将会是免费的,但是在评定方面需要一些费用。但是相对于传统大学所需要的费用,这里花费的费用会相对较低。

在227页第二段,他提到一个崭新的证书系统,它是由学习者而非机构控制的安全的个人教育认证,它将证明学生在新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确有所学。然后他在后面阐述了社交网络对于现代社会的一个变革,由此引出了虚拟教育。在虚拟教育世界中形成的国际化学习社区将有巨大的规模优势。他们廉价、易获得,且完全免费。

在228页倒数第二段,他提到,除了丰富的数字化在线学习环境之外,泛在大学也将涵盖成千上万的新兴高等教育机构,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他们有物理位置,但我不清楚这个物理位置到底是什么,但作者提到这种有物质物理位置的泛在大学与传统的综合型大学鲜有共同之处,他们不再是稀缺和昂贵的,它们无处不在,这也呼应了这本书的标题。“学期”和“学时”之类的词不再有意义。组织并不掌握学生学习内容的证明。它也不用颁发用粗体字印着机构名称的学位证书,拥有博士、硕士甚或学士学位也不再是就业的条件。整章都在说大数据对于大学的一个冲击,在大数据之下建立的,站在大学将突破传统大学的一些局限,就像前面做着强调的那样,学位证书的价值在市场中也不会像现在那么重要。

在这章的最后,他也提到了一个概念“巨型大学”,这个概念出自克拉克·科尔的《大学的功用》,我在图书馆有找到这本书,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看看。

未来的高等教育学习之地,将会是类似于会议场所的门户,并与全球放在大学互通,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就是整个十一章的内容,大家有什么要讨论的吗?

讨论:

曾艳萍:220页他提出了现在典型的大学课程的局限性,使得大学拥有强大的分析力却无法用于分析它自身。美国高等教育的课程基本是中等规模的。学生的数量越多,就越不能形成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那样的关系。这就说明典型的大学课堂的规模是有限制的。然而,高校如果想要进行研究,参与研究的学生数量必须足够大。从数据统计的要求来看,典型的大学课堂样本规模并不够大。那泛在大学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仅依靠线上的交流,怎么形成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那样的关系呢?很多线下的交流是信息技术无法收集的,难道下课也需要带着设备采集信息吗?

立平老师:他说的其实是课程,不是关于课外的交流,课程中大多都可以被收集的。你所说的这种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教师不可能24小时在线。而且今后将利用虚拟技术,你在餐厅吃饭,对面坐着虚拟的人与你交流。

立平老师:按作者乐观的预想,在技术面前,记录数据根本不是问题,不用担心。

田密:我会怀疑他所描述的,技术可以取代一切,它真的可以取代吗?

立平老师:整本书都在告诉你,可以取代。

东芳老师:大家之前可能也没有注意到,书上提到了“密涅瓦计划”,有一个密涅瓦大学,录取率比哈佛还低,它的学生四年间需要到七个国家进行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刚刚我们所质疑的很多东西,其实现在已经存在了。这是关于学校具体的介绍。(https://mp.weixin.qq.com/s/1ZmNanH7-SNev5FKdLk2ag)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十二章 你的孩子和泛在大学

导读  李丽蓉

那我开始第十二章的导读——你的孩子与泛在大学。作者在开篇提到艾略特的一个问题:“我可以为我的孩子做什么?”虽然我现在没有孩子,但是我现在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特别有分量的一个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变化,许多蓝领职业消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想法也更为流行。直到1982年,只有57%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上大学,到了201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92%。在后面作者提到,由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完善,以及开放性证书系统替代了传统的大学文凭,大学学费上涨的轨迹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平缓并开始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将会开始把高等教育视为一种复杂的信息服务,而不是会员制的乡村俱乐部。但是这样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果这个昂贵的令人发狂,但又获得高度理解的系统崩溃了,那么学生该转向哪里?家长该信任谁?每个人该怎么办?作者作者由此引出了学生在考虑泛在大学时,应当从选大学、上大学、交学费和做准备这四方面入手来选择。

首先,选大学方面。在235页作者提到,随着泛在大学的出现,以及成千上万丰富的、设计良好的大学课程,可以被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不几乎不花分毫的获取,自由放任的选课制度变得毫无意义。关于选择何种大学,作者选了一个明尼苏达州决定在罗切斯特开办一所新的公立大学的例子。这个大学只提供健康科学和卫生保健这两个理学学位。这个大学只收取13000美元的学费,再加上州政府给予传统大学的补贴的一小部分,明尼苏达大学罗彻斯特分校就能够提供一流的教育。这个大学学生课外用于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是每周30到35个小时。在这样一个小学校里,与之相对比的是规模最大,最有声望的研究型大学。在研究型大学中,只有6%的大一新生像明尼苏达罗彻斯特分校的学生那样努力,由此可见这种小而精的学校的教学是高效率的。在237页,作者提到一些传统的学院和大学,没有迅速且创造性地将技术应用于本科教学,这样的学校我们要慎重考虑。如果大学认为互联网只不过是一种潮流,他们能够等待这种潮流的结束,或者将其汇入本质不变的组织模型中,那么长此以往,大学终将消失。而家长和学生不应该让自己的金钱和努力随着大学一起消失。这是作者关于如何选大学的自己的一些看法。

那么如何上大学呢?在238页提到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大学是他们理解如何进行学习和发展的一个阶段,用纽曼的话来说,就是达到“智力的统一与协调”的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最佳的方法就是坚持经典:文学和科学。而后作者提到了一些美国大学生最热衷的一些专业,这些专业通常是工作量最少、学习任务最轻的学科——商科和教育。作者认为,那些在非京大学按部就班的取得商科、教育学、政治科学、心理学等一般学位的数百万学生将面临险境。因为在泛在大学出现之前,这些学位的毕业生能够永久且具有排他性的获得研究生教育和理想职业,然而他们被广泛的接受,并不是因为这些证书本身具有非凡的意义,而是因为在所有能被广泛接受,或者能够被理解的形式中,他们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当一般的学士学位的价值消失时,学生大多数的学生除了债务和浪费的时间之外将一无所有。作者侧重在讲泛在大学对于学生层面的一些冲击。同时作者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劝诫:放下手里的锣,静下心做事吧。因为全世界充满好奇心、渴望学习并且有办法和野心获取优质高等教育的同龄人的人数将会以千倍的速度增长。

关于交学费这一方面,作者认为,随着世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越来越严苛,传统大学的文凭被开放证书所取代,人们将不能在20多岁的时候就完成正规教育。他们需要继续教育,而这些教育在某种情况下需要投资才能获得。他提出了一个经验法则:把你辛苦赚来的钱投资到你和孩子的教育上,而不是别人的野心上。这应该这是对家长说的,把你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高质量的教育项目上,这些项目能够启发你的孩子,并使其成为就业做准备,而不是毫无要求的让其舒适地度过青春期。而后作者建议学生,如果某种教育能够让你在就业市场上获取足以偿还贷款的回报,你才值得去借贷。而在公立大学生活,在泛在大学学习,是你在20岁时寻找自己价值最划算的方式。

对于如何做准备,作者建议那些孩子尚小或还没有孩子的家长,应该马上重新整理他对大学的思考。如今太多年轻人盯着发光的屏幕,但是家长应当记住两点:首先孩子在屏幕前花费的时间能够被有效的利用。其次,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并不要求学生总是盯着电脑。科技越进步,情况就越是如此。对于出生于不断崛起的全球中产阶层的学生,泛在大学将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也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它让他们能够与拥有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共处,同时还能进入全球性学习共同体。

在241页,作者提到那么现存的瑕瑜互见的大学,又将何去何从呢?这时候大学就应当揭下虚伪的面具。

作者在243页提到,作为一个社会,我们选择高校作为保护和传递那些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的主要机制。我对“作为一个社会”的翻译有些疑问,不知道原文是怎样的。有些进入学术领域的人,把高等教育的经济收入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会过问支撑他们学术休假和教学工作量的钱究竟从何而来,而这种无知在将来是很危险的。把顶级机构和部门与其他机构和部门区分开来的学术层次结构很可能会扩大,即使是在终身教职的数量下降的情况下。高质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够保证提高学术劳动的生产率,未来的学习机构,将雇佣更少的教师,教更多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终身教职的比赛会继续存在,并将变得更加危险和残酷。

与此同时,大多数大学生就读的是教学型而非研究型大学。以教学为主的大学,有一个内在的优势——它们处在人类学习的增长型市场中。作者还提到了文理学院,并对这种一直保持很小的规模并专注于教育的学院表示认可。对于这种教育的机构和教育者而言,生存的关键将是使大数据的权重,以有利于他们的方式倾斜。

后面作者对文科教育的历史进行了一些回顾,文科教育在19世纪末的大洗牌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并且在整个20世纪都一直处于从属职业培训和职业研究。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也许就是缺乏时间,培训,一个网络开发人员,也许只需要九周的时间,但是如果想要认真领会文科教学的意义,本科教育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讨论:

东芳老师:我觉得这本书有些自我矛盾,作者在之前讲了,建议学生去学习那种能够让自己在就业市场获得足以偿还贷款的回报的教育,而这里又说了,文科教育的周期很长,它可能需要你花费一生的时间。这种领域相对于金融和工程领域,往往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高额的回报。

立平老师:这本书没有讲清楚,仓促地结束了。整本书都在讲科技,科技和信息技术对于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变,作者有一种科技理性至上的倾向,用技术来解决一切问题,这不就是用技术来解决价值的问题吗?但是作者不是完全的这种思想,所以他最后在这里提到了一下人文教育,表明他并不是科技理性至上,人文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整本书下来,还是让人感觉他持有科技至上的倾向,这种泛在大学,在网络上学习,真的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吗?能进行好的文科教育吗?技术条件能不能满足培养人文精神的需要?

肖聪老师:刚刚我也大概翻了一下这本书的结构,我觉得有些比较重点的东西没谈到,比如说学位。学位其实分了很多,如果说学历学位,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术性学位,十二个学科门类都是按照这个进行分类的。还有专业学位,就是我们说的专硕。但是整本书下来,作者的很多设想都是谈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但是我觉得更多深层次的东西他并没有分析到,比如说课程。泛在大学如果是他所描述的那种方式的话,不同类型的课程,比如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人文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等等,怎么开展?像医学类的强调动手能力,但背后理论性很强。但是我刚刚看了这本书并没有单独讲课程的内容。包括一些文化的东西,文化的传承也是大学的使命之一,泛在大学怎么传承?又或者说新技术环境下,大学的使命是否会改变?或者有一些新的变化?这些作者都没有谈到。

立平老师:这本《文凭社会》我刚刚翻阅了一下,他说科技在有些时候起到一个英雄的作用,现代社会是妻子,它俩组成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而个体就像是一个继子。科技越来越发达,社会越来越复杂,人在这个社会上能不能跟得上?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能不能与科技配套,如果说科技统治一切的话,那这个继子可能会很失落,所以个体就会越来越边缘化。所以说未来的泛在大学,不仅要解决文凭问题,也要解决人文精神,就像刚刚肖老师说的——大学的使命问题。如果都在家上了,大学还有这种共同使命吗?这本书在246页也讲了,大学想要繁荣,就需要变得更像教堂。什么意思?就是仪式感。就像怀德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讲的那样,教育要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如果都在家上学了,那么能做到这种宗教般的虔诚吗?

肖聪老师:你看像日本的教育,看起来很多规矩对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仪式感特别强,不知道现在我们中国有没有这种类似的教育。

东芳老师:有,有专门研究仪式感的教育。

肖聪老师:有的话我觉得非常好,中国有很多东西是需要传承的,这点日本做的很好。比如说以前我们以前了解过日本,日本小学毕业的学生,毕业的时候需要把自己的桌椅拿到河边去清洗,自己坐的自己洗干净,有这种仪式感。

立平老师:他们资源有限,所以对东西都比较珍惜。

肖聪老师:有这一方面的原因,但是不完全仅仅因为这个。

张乐老师:他们培养对东西的敬畏。

立平老师:像我们现在的高三学生,毕业了以后撕书、扔书,没有对知识的尊重。

李丽蓉:他们对食物也比较敬畏,每次来吃之前都会说“我开动了”之类的话。

肖聪老师:我们中国就是这种仪式的东西比较少。

张乐老师:虽然这种仪式看似是小事,但是“无用即大用”,很多时候这种东西就是培养人的一种规则意识,一种内心的底线。

肖聪老师:其实这就是一种传承。你像去天师大、北大和南大上学所感受到的都是不一样的,这种文化是一代代传承的。与“物”不一样,它是一种熏陶,是耳濡目染习得的,内化在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之中。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期推荐书目:

柯林斯 《文凭社会》

克拉克·科尔 《大学的功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393评论 5 46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790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391评论 0 33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703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613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03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07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5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00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56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74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84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69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6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99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68评论 2 34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840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