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让爱变成彼此的负担
若菱第七次拜访老人,这一次她的心情并不好。因为当若菱想把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荐给老公志明的时候,却被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反呛:“你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歪门邪道!”若菱顿时觉得自己的一片好心不仅人家不领情,还被严重地侮辱,气得若菱又一次夺门而出。
老人用理解的目光看着若菱,等她发泄完了,才严肃地问她:“你为什么去干涉他的事?”
若菱不明白老人为什么这么说,“难道关心自己的老公,也叫干涉吗?”
“这个世界只有三种事,”老人伸手指指上面,“老天的事,你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
接下来,若菱的反应恐怕是很多妻子的反应,她反驳道:“你是说志明的事是‘他人的事’?我可不同意?”若菱反驳说,“他病了,他老了,倒霉的还不是我吗?”
没错,从古至今,女人们已经习惯了被灌输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的传统思想。于是,结婚就意味着女人把自己的身体、全部情感和幸福都寄托在了婚姻之上。女人们甘愿把大部分时间、经历和心血都奉献给丈夫、孩子、家庭和婆家。女人们总是全心全意为自己的婚姻,尤其是对自己的丈夫付出。所以,对女人们来说,自己早已和丈夫不分彼此,自然男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同样也是这个家的事。所以,对于若菱来说,绝对不同意老人的说法。
“不要以爱的名义约束别人,”老人问,“你管他的事到底是为了他你自己?还是为了你爱他、需要他?”
紧接着,老人说,“同样的道理,很多父母管教小孩,督促孩子要守规矩、用功读书,有多少是掺杂了怕小孩出去丢自己的脸的成分,或是希望、期待孩子能为他们带来光荣,甚或是将自己对未来无名、无知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加重他们的负担。”
的确,老人的说法非常真实,十分符合中国式父母的剪影。中国的父母们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地一路小心呵护着孩子成长,却又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过分溺爱和心灵施暴等特点。比如,父母总是担心学业过重影响孩子的身体,于是想尽办法各种进补,最后很多孩子学业未成却少年早熟(身体早熟带动心灵渴望成熟),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早恋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的家庭诱因之一。此外,当孩子的表现或者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父母要么痛斥和责怪孩子,要么采取冷战策略惩罚孩子。其实,这些都是中国式父母既无私又自私的爱的体现。
同样的,夫妻关系亦是如此。人们总是在付出的同时,掂量着自己是否得到了相同的回报。比如女人们总是在抱怨,“你看看你老是不洗澡就睡觉,把卧室都搞得臭烘烘的…”“你可不可以别在家里抽烟,熏死我了!”“你可不可以把你的衣服洗了,别老是等着我洗好不好,我也忙得要命…”
所以,老人告诫若菱,其实也是在告诫我们所有人,“即便是夫妻之间,也要扪心自问:你真正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对方的人生,或更多的是为了自己?”
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去管孩子,也无需关心丈夫,是说我们不应该总是以命令或者强制地方式要求对方必须按照我们的意识去做。因为,即便是好的出发点,如果表达方式有问题,也同样得不到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不妨可以先从改变自己的小我做起,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人去主动改变。无论什么事情,只有以积极正面的方式才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抱怨会摧毁一切美好
第十八章,若菱在一个雨夜参加了大学同学的聚会。这一次,她的情绪几乎要被老同学露露的痛苦和抱怨所感染,也变得消极失落起来。
露露离婚了,于是整个聚会她都拉着若菱不停地抱怨生活上的各种不顺利,说她的委屈和不幸。这样若菱想到了露露从小就是一个负面情绪很重的人,“她的细胞也许已经习惯了吃‘都是别人害的’这种胜肽吧!”若菱不由地想。
其实,关于抱怨,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各种抱怨:抱怨交通不好,抱怨雾霾,抱怨社会风气不好,抱怨贪污腐败,抱怨唯利是图……其实,这些抱怨也是因为和自己利益相关,如果跟自己利益不相关,我们不会产生抱怨,顶多只是描述事实。例如,我们不会去抱怨朝韩之争,不会去抱怨南极很冷等等。德国作家艾克哈特·托尔的代表作《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描述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咀嚼:“当我们批评和指责别人的时候,我们觉得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更加强大。抱怨无非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好像自己是在捍卫真理,其实这是小我需要证明和壮大自己,因为真理从来不需要捍卫,或者说,无论捍卫还是不捍卫,真理就在那里。”
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有些人已经习惯了与抱怨相互依存。殊不知,抱怨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有些时候,反而会恰得其反,摧毁一切美好。
与同学聚会的当晚,若菱心情也跟着露露低落起来。她决定回到家拿出老人推荐的《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读到了老人要她抄写的部分,简单的说就是:我的身体并非自己的身体,我的欲望并非自己的欲望,我的情绪并非自己的情绪,我的思想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