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今天下雨了,下午被拉去听分享,踏着四溅的水花,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坐下来,一脸蒙的问朋友,今天我们听谁分享,分享什么内容?
哎~~ 我真是宅太久了,这日复一日的生活在云里雾里的,出趟门也是不容易的事儿。
朋友说,他是李朝占,牛朋的发起人,特别牛x的人物,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我回过头看着朋友指着的那个穿红衣服的背影,非常年轻的样子,我说,“这么年轻就人生感悟了?”朋友说,他四十了,那背影真年轻,也就是二十来岁的样子……
我对牛朋只是听说过,但没具体了解过。趁着还没开始,让朋友帮我扫盲起来。我一直以为牛朋是跟ted一样的,是那种主题分享大会形式的,但好像并不止这些,社区玩的特别好,社区活跃度特别高。
在剪短的扫盲过后,分享正式开始。
第一次见到李校长,人很精神,这是我第一感觉。他说他今年特别想要分享,分享他的感悟,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他到了不惑的年纪,梳理前四十年的认识旅程,也规划未来四十至六十年的人生规划。
故事从初升高讲到现在,从现在又延续到未来。
从高考六十一分的英语成绩,考到大学英语系;从放弃半额奖学金留学到当英语培训老师;从打工第二年就成为的学校校长到自己建立教外国人汉语的语言学校……到开发线上课程……到种植有机蔬菜……等等。
我坐在下面一直在听他的故事,就跟在电脑前听成功企业家讲故事一样。有时候听多了,人会麻木,有距离感,其实他分享了一个小时,我也认真的听了一个小时“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
在他分享完毕,有个交流分享的环节。现在看来,这才是本次活动把我拉回现场的地方。
第一个提问的,是跟我同排的一个男生,二三十岁的样子,对高晓松有着神一般的崇拜,他拿晓松和李校长放在一起比较,认为他们都有同样的幸运点,在该有的年纪已经达到财富自由,在接下来的日子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儿,比如李校长现在搞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牛棚。但他认为高晓松有足够大的光环,把他罩在光环里,李老师还没有,他希望李老师通过接下来对牛棚的发展定位,来“加持”其偶像光环。
作为一个也同样喜欢高晓松的我,当时听完这个问题,也有点不知所措,难道你不觉得马东也很有趣么?偶像光环笼罩着你干嘛呢?作为践行不就好了?难道偶像就是在你睡前摇睡你的人么?
李校长,显然也愣了一下。其实他先前在自我分析部分已经讲过了牛朋的未来。但作为故事类分享,总是有种填鸭式的灌输,不如答记者问般有交流感。
他用很大的篇幅,解释了一下偶像光环这回事儿,明确的表示,坚决不要变成别人的光环人物!
而我却看到了他一边在讲,一边在发光。
我是偶尔会看到别人发光的人,我统称为“有才的人会发光”。
一般这种情况,只有在人家很专注的干一件事儿,且做的很好的时候,才会发光。举个直接的例子,我之前去学吉他,看见吉他沙龙里有人solo,非常好听,非常娴熟,非常自由,在ta弹奏的时候,头后就会发光……
接下来的答记者问环节,我觉得要比他分享的要精彩很多,反而让我不虚此行。现场的魅力,往往不在于,你准备了什么,更重于,你的内涵表达。
这次分享,给予我最深刻的两句话,分别出现在最开始和结尾答疑中。
最开始,李校长抛出了一句话,他说:“我判断一件事是否需要去做,主要是看这件事儿如果不做,以后是不是会后悔。如果会后悔,那这件事儿一定要做,不管结果如何。”
他说完这句话,联系到眼下的我,我知道有我要做却还没做的事儿,我要搬出到日程上来。此句话一定会成为我之后践行的基础标准。一定会受用。
再一句是他说,“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怎么去帮助别人,帮助人有很多种,并不一定是出人出力,哪怕是一句话,可能就是人家最想要的帮助,如果一味的只为自己着想,那这事儿干不成,即便一两件事干成了,早晚要还的。另外要有感恩之心,父母从小到大的给予,要怀有感恩之心,要身体力行的回报反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
这件事,我清楚,之前就清楚,但在践行过程中偶尔有飘忽,思想的不坚定,往往事情也干的不利索。这个就是李校长说的要做个好人,不是烂好人,是个坚定的好人。
“就像一阵风,风起时,风中的空气杂质之类都在风中飞舞,大多会随着风的方向走,当然也有逆风飞翔的点点,但趋势就是风,世界越来越透明,坏人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所以做好人就是风的趋势,那趋势是做好人,我们就坚定的去做这个好人,不要动摇。
总的来说,今天是第一次见到李校长,牛棚也是第一次试着去了解。我喜欢他的思考思路,很与时俱进,还有点前卫。踏踏实实的修身齐家立国平天下。一个很朴实的人,愿意作为一个邻家大哥的身份,拉扯身边的弟弟妹妹成长;愿意分享身边的美好,和一切让人变好的种种。很棒!
P.S. 略略的对牛棚的跑步打卡社群感兴趣,等有时间去看看什么情况。
P.P.S. 作为一个常年拖延症选手,当时感悟很多,扭头就忘了,导致鸡汤喝的多吐的也多,对我践行也起不到多大的鞭策,今天李校长的分享,闪光点在于,他那死磕的精神,英语不好,就要把它学精,口语不好,那就去各大知名英语角,四年如一日的打磨。从高考61分的英语成绩,考到某考660多分,高出他死磕对象三十多分,这也不是一般的毅力了得。能干成事儿的人,大抵都有死磕的精神。我倒也不能立竿见影的把拖延症改掉,但我还是愿意,把之前定下的多写写这件事搬到日常上来,写的好不好先不说,先动起来总不会错。希望下一篇文字,离这一篇不太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