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代圣贤大都倡导人们戒色。
甚至可以说,戒色之法,其实也是历代圣贤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但是,这个财富并不是金钱,更不是某种实物,而是人们可以取之不尽的处世之智慧,更确切地说,圣贤们的戒色之法,为后人起到了榜样作用,如清代名臣曾国藩,就是由于成功戒色,最终功成名就,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圣人之道吧!
关于戒色,在《论语》中,孔子最著名的学生之一子夏,也曾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贤贤易色”,也就是说,子夏的戒色之法就是“贤贤”。
那么,“贤贤”为什么可以戒色呢?
我们先看子夏在《论语·学而》中说法,即: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在子夏看来,“贤贤”之所以可以戒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能够做到“贤贤”的人,大都会竭尽全力侍奉父母;忠于职守服侍君主,完全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就算是与朋友的交往,也非常讲求信誉,而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时间与精力沉迷于色欲以及其它的欲望之中。
换句话说,子夏的戒色之法,其实就是贤之又贤,即通过“贤”来纠正自身的言行以及起心动念,最终达到不住“色”的目的。
而这到底是什么原理呢?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即:
一、“贤”本身就充满正能量
古人尚“贤”,其实就是崇尚那些心存善意,乐于助人,能够称之为榜样的人。
进一步的说,所谓贤人,就是指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正如孔子所说,即:
“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由此可见,古人眼中的“贤人”,确实是充满正能量,而在这种氛围当中,当然会没有精力去顾及如何满足个人的私欲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贤贤”之所以可以戒色,并不是“贤贤”本身就有戒色的功能,而是人们可以通过“贤贤”来不让自己困于“色欲”之中。
二、“贤”在古代,本质上就是导人断恶行善
所谓“贤”,在古代,本质上就是导人断恶行善,当然也可以作为衡量君子的标准,正如晏子所讲的那样,即:
“贤臣必须具备荐贤才、量功利、明贵贱、不夸功、不为私”
意思是说,一个人之所以可以称之为“贤”,就必须具备有这五个条件,一是荐贤才,就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并能够不为私利的向国家推荐人才;二是量功利,即量力而行,不靠不正当的手段牟取超出个人能力范围之外的利益;三是明贵贱,也就是懂“礼”,不越“礼”,尊卑有序;四是不夸功,也就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五不为私,即从不利用岗位或职位的方便,来为自己或家族获取私利。
而能够做到这五个条件的人,当然,不会再受到“色欲”的束缚了。
三、戒不了色的人,根本不可能做到“贤”这个层面
以上我们讲成为“贤人”的条件。
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一直沉迷于自身的欲望之中,那么,根本就不可能成为“贤人”。
更何况人的欲望只会越是满足,就会越大,根本就没有被完全满足的可能。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戒色其实也是成为“贤人”的一个前提。
所以,综上所述,子夏所提出的“贤贤易色”,确实道出了戒色之法的宗旨与原理,甚至可以说,历代以来的圣人,所倡导的戒色之法,很难超出这一范围。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或打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孟子》《王阳明全集》《礼记》《晏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