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搭地铁,看到车厢电视播着一个片段:爸爸独自骑行2千公里,只为能听到亡女心跳。
比尔(Bill Conner)失去了他最爱的女儿艾比(Abbey),有一天,比尔觉得自己不能再在无尽的痛苦中消耗生命,他决定骑行“找女儿”。
因为艾比生前签署了器官捐赠协议 ,有4个男人接受了捐献,年龄从20岁到60岁都有,靠着Abbey,他们活了下来。比尔在参加完儿子的大学毕业礼后,骑上了一辆自行车,开始了横穿美国“找女儿”的旅程。
2千公里外的一个家庭:21岁的卢曼斯(Loumonth Jack, Jr)不久前心脏病发,在生命的最后10天接受了艾比的心脏。 当卢曼斯得知艾比的父亲比尔想来看看他时,他立刻作出YES的回复。
父亲节当天下午,骑行了2253公里的比尔终于见到了卢曼斯。两人非常激动,拥抱了将近一分钟。
就是这一幕,顿时我眼眶发热,你知道,是毫无防备的那种情绪突袭,让自己有点不知所措了。我是感动于,一个爸爸失去了心爱的女儿,他千里迢迢来到“女儿”面前,就是为了听她的心跳,感受彼此,这紧紧的拥抱包含着多少情感。
这种突如其来的触动让自己吃惊,因为当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冷漠时,发现事情原来并不是这样,我还是那个泪点很低、很容易被感动、情感丰富的人。
之所以会认为自己已经越来越麻木、对很多人和事都淡漠,是因为自己的节奏太快了,根本没有时间停留,生活中连关心自己感受的时间都不多,更何况真切关心其他人,于我而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快节奏令我误解了自己,地铁车厢的这幕故事,让我惊觉我还是原来的我,生活从来不会抽掉你根深蒂固的东西。
于是我花了几晚洗澡的时间重新思考自己认识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种快节奏是否能带给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于我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我享受这种状态吗?我真的认同这种状态吗?
都说当你对一样东西真切渴求的时候,全宇宙都会帮助你。
那天我无意中读到来自吴军老师给读者的一封信,里面谈到的关于人生马拉松与短跑的区别,让我进一步更好地梳理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想的只是如何赢一个球,而不是整场比赛。人生是一个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比赛,我们大部分时间并不需要关注“赢”这件事,而只要不输就可以了。比赛进行到半场的时候,很多对手就弃权了,或者失去了比赛资格,最后剩下来的就是赢家。”
把自己逼到节奏很快、要求飞跃,就是以短跑冲刺的姿势来跑马拉松,姿势难看、越跑越累,到最好只能自动退出比赛。想起之前一个朋友说,在健身房里,虽然每个人都是抱着维持健康或减重或练肌肉的目的而来,但很容易看出哪些能坚持下去,哪些来个几次就不再出现。就看他们的眼神,如果是很有冲劲很带劲的那些人,一般坚持不了多久,反而那些目光平和,不紧不慢的人能持续下去。这就跟短跑和马拉松的观点类似。
相反,若认识到人生是场马拉松,认识到最后大家都是在拼意志拼消耗,认识到绝大部分人都不能永远保持一个紧张状态,大部分人会在比赛中出现失误,这就给心平气和,少犯错误的人以赶上去的机会。一开始领先只代表有先发优势,仅此而已。你有足够的耐力和耐心,排在前列是自认而然的事。
对啊,假设这场人生马拉松比赛总分是40分,输掉三四分并不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太大的影响,只要我还在比赛里,我持续在前进,何必那么急,慢慢来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