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这个故事折磨、摧毁我一生。”
台湾26岁女作家林奕含生前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前不久林奕含自杀的消息震惊了网络,人们纷纷为这样一位才女的离去感到痛心和惋惜。
这位美丽的女孩儿由于在13岁时遭到性侵,一直活在这个梦靥里,无论怎么挣脱都无法逃离。她将自己的痛苦经历写进了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也成了她唯一的作品。
我最初看到这个消息时,也跟大多数人一样为这位才女的离去感到心痛,为那位狼师的行为感到可耻,并对社会的性教育不足感到担忧。
不过,同时我在想:童年的阴影足以影响到我们的一生吗?难道就没有办法摆脱它吗?
我们在面对林奕含事件时,除了呼吁社会关注性教育以外,我们也要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林奕含这样的人,该如何修复其童年时期留下的创伤呢?
Part 02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形成于7岁之前,7岁之前发生的事会在心里留下持久的印痕,进而塑造我们的人格。
童年时期的创伤、未解决的事件、未处理的情绪会在精神和心理的层面影响着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处理它们,它们便会一直跟随我们。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童年时期受到的身体虐待、性虐待、漠视等,与长大后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升高是相关的,如心脏病、糖尿病等。
其实,我们每个人童年的时候都会有些或大或小的创伤。
像性侵、暴力、车祸、地震等这些大事件会给一个人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过一些微小创伤也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比如,你出生于一个争吵声不断的家庭,父母总是责怪你,或者你从小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有一次回答问题遭到了全班同学的嘲笑……
你可能会体验到一连串微小的创伤,但这些创伤叠加起来,就会变成一个重大创伤,影响你日后的生活。
那该如何摆脱这些大大小小的创伤呢?
Part 03
我们熟知的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妇女之一奥普拉·温弗莉的童年也好不到哪儿去,事实上,比我们更糟糕。
她出生于美国南方一个贫穷的单亲家庭,从小被扔给外祖母照顾,9岁时遭到了堂兄的强奸,14岁时还生下过一个孩子,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了。
这段经历让她痛苦不已,一直到她30多岁的时候,在自己的节目中吐露心声:我几乎已经被毁掉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告诉我自己已经治愈了,但是没有。
但最后,她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演讲天赋,并凭借自己的脱口秀节目一举成名,实现了从丑小鸭到黑天鹅的美丽蜕变。
同样遭遇不幸的童年,为什么温弗莉可以逐渐抚平伤口,重新振作呢?
温弗莉在她的自传中这样说道:任何事情都可能是一个奇迹、福祉、机会,就看你选择怎样看待它。
可见,面对不幸的经历,她没有妥协,而是选择了挑战。她在自己的节目中将童年的不幸经历向观众坦露无疑,说明她已经逐渐接纳了自己,接纳了那些不幸的经历,并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价值。
如此深的伤口尚可愈合,那么,你的那些疤痕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Part 04
美国一位禅修大师曾说道:过去的记忆一直伴随着我们。要想摆脱它们,我们只需把那些束缚心灵的画面、感受、怨恨、恐惧、依赖和失望全部放手。
尽管童年记忆很难抹去,但我们可以选择以积极的角度看待它。因为面对同一事件,我们可以产生不同的认知,进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说到这里,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情绪产生的大脑机制。
我们的童年阴影会存留在我们大脑的边缘系统中,日后,当回忆或经历类似事件时,丘脑受到刺激后,一条通路是直接到达边缘系统,进而触发边缘系统储存的一些记忆,引起情绪的产生,比如害怕、焦虑、感到无助等;
但幸运的是,我们还存在另外一条通路。当丘脑受到刺激时,也可以先经过我们的理智脑,对这些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比如告诉自己“可以逐渐接纳自己,那些创伤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然后刺激才到达边缘系统,此时的情绪可能就会转向积极的一面。
第一条通路称为情绪产生的“自动化通路”,第二条称为“绕行通路”。从名字上便可以看出,要想形成积极的认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必须下一番功夫,进行一些训练,才能使“自动化”变为“绕行”。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这里,推荐给大家一个叫“自我脱敏”的方法:
当你害怕一些事情的时候,比如当众讲话、与人肢体接触或害怕狗、猫、坐飞机等,试着把它写下来,详细地记录事件的发生过程;当你感到紧张时,用积极的言语暗示自己,通过深呼吸予以放松;下次再有这种情绪产生的时候,继续把它写下来。经过多次反复之后,便会减少对该事件的焦虑与害怕。
当然,对于性侵害等重大创伤,除了自愈,还需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来进行治愈。关于情绪产生的具体原理以及更多管理情绪的方法,我会在即将推出的微课《解码情商:用情绪提高幸福力》中为大家系统讲述。
亲爱的朋友,想想你的哪些心理或行为是受童年某事件影响的?试着摆脱它们吧!希望每个人都能逐渐摆脱那些负面的认知,接纳那些不愉快的回忆。不要让童年的阴影伴随一生,而是要释放自我,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