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是一部让我看完一遍后立即想看第二遍的电影。喜欢导演的叙事风格和对节奏的把控,更喜欢孔刘、全度妍细腻的演绎。
这是一部给成年人或者说给中年人看的电影,不是因为有激情戏,而是因为中年人才懂那种生活里无处可逃却不得不往前走的无奈,中年人才知道有时候无论怎么选择,都不会有更好的结局。
电影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淡淡的,像缓缓流淌的小溪,细腻而温柔,但这温柔之下,却潜藏着浓烈的情感,像洪水一般,会突然猛烈地迸发。
电影的背景音乐,完美地贴合着剧情,弦乐舒缓,让人放松,但钢琴却把一个个音符,重重地敲在心上,就像这个故事给人的感觉一样。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的故事,知道它无论如何都不会完满,无关对错,只剩一股无法言说的情绪,压在心头,挥之不去。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是北欧凛冽的冬天。男主曾说:这里挺好的,很干净也很安静,还下很多的雪。
可是,白雪覆盖的林荫道,孤独而苍茫,它看不到头,我们却必须往前走。
只想在压抑的生活里找一个出口
故事开始于芬兰一所特殊学校的一次露营,一个是自闭症儿子的妈妈,一个是抑郁症女儿的爸爸,这个设定告诉你,这里没有什么浪漫的邂逅,有的只是两个被生活折磨得疲惫不堪的中年人,相似的压抑、疲倦,写在两个人的脸上。
她问他借打火机,他看出她也是韩国人,她请他开车送她去营地看孩子。这是两个陌生人简单的相遇。
返程途中因大雪封路被困,两人有了短暂的聊天。
“这里怎么样?”
“反正都是人过的日子,都差不多。”
“你女儿好点了吗?”
“就这样吧,好像也好点了,抑郁症本来也不是很快就能痊愈的。“
“我儿子有点……是很不好。”
“我在这里老看表,也没个时间观念。”
“我懂,我也是过来人。”
寥寥几句,是互相安慰,是感同身受。
有时候,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很容易,和认识时间的长短无关,只需要一些共同点,一些相互理解,一些共情。而这些,他们各自的另一半却做不到,一如很多其他的夫妻。
第二天清晨,两人散步到一个林间桑拿小屋,她疲倦地靠在墙上,他为她盖上毯子,轻轻抚过她的头发,她醒来,吻上他的嘴唇。
这一场激情,来得突然,却也自然。或许有心动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两个孤独疲惫的灵魂相互慰藉,在痛苦压抑的生活里寻找一个可以喘息的出口。肉体的抚慰哪怕短暂,也给了他们,尤其是她,一次精神上的释放。
这个独自带着孩子在异国治疗的母亲,这个得不到丈夫的关爱和帮助的妻子,一个人承担了生活砸向她的所有压力和苦难,在那个氤氲着暧昧气息的林间小屋里,用力抓住了生活的缝隙里透进来的一丝光。那一刻,性爱于她是解药。
那一次,她只想当作一个偶然,一场梦。在道德层面,她还是理智的。分别的时候,他问她名字,她没有说,只是回握了他伸来的手,算作告别。可是,当第二天接孩子时,看到从他车里出来的只有他妻子,她的眼中仍露出了些许的失望。
转身,和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却不自觉地一起哼起歌来,脸上笑容浮现,是一种久违的轻松快乐。是那天小屋里的光,照亮了她心底的某个角落。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如果故事就在这里画上句号,或许也是一种成全。可终究,这个男人还是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而她不知道,这颗种子,在8个月后,会生根发芽。
她回到韩国,回到原本的生活里,也回到自己的工作中。没想到,他会突然出现在她的工作室门外,他转身想走,她叫住了她。直到这时,他们才知道了对方的名字,她叫尚敏,他叫基洪。
有人说,这部电影把出轨拍出了初恋的感觉。尚敏和基洪之间,有初恋的纯真和冲动,也有禁忌之恋的克制和矛盾。爱情和欲望,是他们逃离现实的一条通道,道德和责任,却是横在他们面前不可逾越的山峰。
只是,追求本心的那道闸门一旦打开,洪水就收不回去了。
基洪对尚敏的追求,大概是每个女人都难以抗拒的,隔着屏幕都忍不住想说:他真的好会。
回国后的第一次见面,并非偶遇,而是因为他记住了她曾偶然说起的工作地点,他是专门来找她的。他记得她说过胃不好不喝咖啡,他带她去自己工作的地方,请她吃自己做的饭,因为她说过喜欢吃酱汤。天知道这个男人,在芬兰的那一日里,记住了这个陌生女人说过的多少话。
他会在夜里来找她,情不自禁,也会在激情被孩子打断后,默默转身离开,不多说一句话。他会突然买一张火车票坐到她身旁,只为能和她在一起,哪怕只是陪她度过短暂的出差旅途。他会打一个电话,说只是想听听她的声音。他会帮她找走失的孩子,又开车带她和孩子去海边玩,给他们片刻的欢愉……他总是突然出现在身边,让尚敏觉得:“你像是没有任何烦恼的人。”
尚敏不知道的是,这个男人的烦恼一点不比她少。沉默疏远的女儿,有被害妄想还动不动闹自杀的妻子,早已让他筋疲力尽,他觉得自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他在一夜无眠后,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尚敏身边,又何尝不是寻求慰藉。看到她,哪怕再累,脸上也有了笑容,感觉自己的存在有了意义。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两个疲倦而孤独的灵魂,也是两个渴望温柔和爱意的灵魂,互相吸引,互相依赖,一步步靠近,陷落。
他说:“我们不要回去了”
她说:“我们俩真是要出大事啊”
结局早已在性格中注定
那个说“我们不要回去了”的男人,最后回到了妻儿身边。那个说“我们要出大事”的女人,最后离婚,只身一人。
有人说这是男人和女人对待婚外恋的不同态度,男人一开始积极最后却选择回归家庭,而女人会飞蛾扑火,奋不顾身选择爱情等等。
我觉得这根本无关男女,而是两个人的性格所致。尚敏与基洪,是性格相反的两个人,一个果断,直接,不拖泥带水,一个敏感、优柔寡断,喜欢摸棱两可。他们的开始和结束,都早已在性格中注定了。
尚敏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的时候会主动寻求,想停的时候会断然拒绝。
所以,在芬兰小屋里,她会主动去吻基洪,不想继续的时候会停下,想继续的时候又会主动开始,也会在结束后拒绝告诉对方姓名。
所以,面对基洪的爱意表达,她顺从内心选择了接受。也会在出差时不顾一切,连夜赶火车回来,去赴他的约。
所以,在得知基洪的妻子病重后,她会心生愧疚,果断提出分手。
所以,当丈夫半开玩笑地问她是不是外面有人了,她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我不能没有那个人。
她的世界里,要么果断地做,要么潇洒地走,没有犹豫不决,没有似是而非,没有不明不白。
可是,这样的她,偏偏爱上了一个最喜欢说话不明不白的男人。
他不喜欢把话说得太绝对,总是摸棱两可。电影里用两人的对话,一遍遍地告诉我们基洪的这个特点,也告诉我们,尚敏一开始就知道他的这个特点。
“这里怎么样?”
“反正都是人过的日子,都差不多。”
“你女儿好点了吗?”
“就这样吧,好像也好点了。”
”这不是偶然吧?”(指相遇)
“一半一半。”
“工作有意思吗?”
“有时候觉得有意思,有时候又并不是。”
“看来你是习惯啊,说得不明不白的习惯……”
这样的人其实很敏感,很细心,不把话说得太死,有时候是顾虑对方的感受,不想伤害对方,所以让一切都留有余地。
你会发现,基洪的这种敏感细腻一直表现在和尚敏的相处中,从不强求对方,总是温柔以待。
芬兰小屋里,是尚敏最先主动,中间她停下静静看着窗外的天空,被基洪敏锐得察觉到,便也停下来陪她静静躺着,直到尚敏再一次主动掀起了基洪的衣服,他总是照顾她的意愿。
韩国的再次相遇,基洪看到尚敏的那一刻,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随之看到尚敏表情严肃,他便转身离开,他怕她不愿意见他。
尚敏赶来酒店赴他的约,他温柔地脱掉她的鞋子,动作轻柔地抚过她的身体,不只是为了一刻的激情,而是想给她最大的满足。
这样的敏感细腻的人,会是一个很好的情人,可面对选择时却注定是个失败者。习惯明不白的回答,是因为无法坚定地站到任何一边,不想伤害任何人,就必定会优柔寡断,无论怎么选,都会痛苦。
于是,当妻子向他袒露真心,当女儿第一次拥抱了他,他最终也无法抛下她们了。
可是,选择就是这样,没有两全,不想伤害的也都伤害了,想得到的也都失去了。既然当初选择了开始,就必须接受结果。
故事的最后,尚敏再一次前往芬兰想找一个答案,当看到基洪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时候,她没有上前相认,更没有一句质问,只是在厕所里哭了几分钟,然后便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开。哪怕之后在车里哭得泣不成声,这一刻她依然是果断,决绝,没有一丝犹豫。这是她最后的选择,最后的成全。
而基洪,看到尚敏的背影追出餐厅,车钥匙握在手里,回头看见女儿的脸庞,他还是犹豫了,如同一年前在酒店,没有推开尚敏的房门。开着车,载着妻女,他从后视镜里看到尚敏坐的出租车停在路边,强忍着眼里的泪水,强忍着心里的痛。这是他最后的选择,最后的妥协。
芬兰的林荫道,依然被积雪覆盖着,清冷萧瑟,看不到尽头,他们在这里相遇,也在这里告别,他们给对方留下过爱和温暖,也留下一段痛彻心扉。
他们会选择那样的开始,选择这样的结束,都是因为他们是这样的人。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变,所以这是注定的结局,也是最好的结局。
果断的人,脱离了原来的生活,未尝不是一种新生。犹豫的人,回到原来的生活里,也终须找到和自己和解的方法。
无论怎么选择,没有好坏,没有对错。
因为生活,终究是,冷暖自知。而那条路,也必须,自己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