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其中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让我着实为之一振。上学时候读只是觉得行文流畅然后得背诵下来应付考试,现在不带任何目的去重温,反倒感触更多、对古人的心思也能理解一二。
成长的路径
读一篇文章是看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写作手法是否巧妙、能否学到知识并占为己有,这是读。那么写又需要什么呢?我想是要有温度、力度、尺度。温度是写出来的文章带着情感,并让自己和读者都觉得暖心;力度是这些文字堆积到一起是否震撼人心,直戳要害;尺度是分寸和涵养。怎样才可以做到笔下生花、文字有血有肉呢?
有阅历的人自然不愁故事,有知识的人不愁谈资,有经验的人做事轻车熟路。想要写作上有所成长,不外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阅人无数。今天只谈“读万卷书”!
如何读书
读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这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很多人怕是只停留在“读书好”的概念认知里。然而我们的生命并非概念这个简单,而是实实在在的形体,对于读书也要切合实际去做。陶渊明是“好读书”,我们聊聊如何“读好书”。
自从加入七点灵修团队就接受了每周一文的任务,从心态上也是在“完成任务—兴趣—分享”之间来回转变,为了能每周产出做过很多尝试:用心观察生活、苦思冥想、凑字码文、请求外援各种法子用了个遍,当然其中也有读书求知。就读书而言,跌跌撞撞做了几种不同尝试:1、别人推荐什么我就看什么,心想经过大众筛选的总不会错;2、找自己喜欢的小说散文,闲来无事就拿起来读读;3、有需要了临时抓壮丁;4、只看不记也没学什么。无论是为了写文章积累素材的读书,还是只凭着兴趣、一股子蛮力去读,以上几种尝试显然并不怎么样,最起码算不得“读好书”。究竟怎样才可以把书读好让我心里长了草一样恐慌,经历了诸多失败教训左右思量也终于总结出一些读书方法,与大家分享探讨。
1、不积累量,看重品质。
2016年我给自己制定了一年要多几本书的量化计划,一年过去量达标,却没什么收获。由此看来读几本书并不是目的,读书后能带来哪些思考、积累多少知识、思维得到什么改变才是有意义的。去量化,以达成目标为核心去思考自己的学习方向,进而选择读哪些书、怎样读书。
2、不给自己设限,自由读书。
一直觉得自己只能看小说、散文、轻理论类的书籍,对于数据化、强逻辑思维的书则是从心里排斥,这就使得我能力上的短板愈加明显,对书籍的偏爱也变得严重一边倒。想要强化短板只有时常练习,先从读书开始不给自己设限。
3、快快读、慢慢想。
一目十行读书法或许是很多人的强项,我有时也会如此,甚至是只过眼、不过脑。在怎样读书的问题上需要更新,快速读没有问题,也要静下心慢慢思考,最好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去体会作者的感知和观点,自己客观分析产生二次观点。停下来思考还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将书中知识合理应用,变为己有。
4、慎重筛选,拒绝人云亦云。
有了学习方向,也想好读书方法,接下来就是选书了。对我来说选择书籍最头疼,以前会一味喜欢读所爱作者之书,只要是这个人写的统统买来品读。可是后来发现这个作者的一本书适合我,并非所有都适合,看着书架上的书被搁置也是件苦恼事儿。有了前车之鉴就等于积累了经验,我现在会选定一个方向类别,然后去豆瓣看评分和评论,初步筛选后再找看过此类书的朋友请教,最后加上自己的判断,还是很快可以出精品的。
我的读书计划
今年的学习方向基本是平台战略和管理,所读书籍也是此类。堆积了一段时间的书也该拿起来拍拍灰走走心了。没有设定多久读完,但是能力提升和思维变革是要在上半年运用到工作中,看看日历时间紧迫。另外一些休闲书籍也不能扔掉,读过的名著要重温,找不一样的理解和灵感。细节就不多说,各自搜罗。读书是个勤奋刻苦的事情,但谁让书中有黄金屋、颜如玉呢,开始寻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