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枚明月。对漂泊的人来说,月是故乡明;对孤独的人来说,人生几度秋凉;而当你走过大半生,却是“月怕十五,年怕中秋”,在月盈月亏间有了另一番思索。知乎上有人问:一个人过中秋是种什么体验?有人说,给鱼换换水,然后发呆地看着它们;有人说,买一块月饼,一个人都吃不完;还有人说,打开窗户看看月亮,再给家里打个电话……人到中年,哪怕奋力奔跑,也跑不赢突如其来的空虚与寂寞。我们离家越来越远,而身边的人却越来越少。月亮还似当年,我们却不再年轻。中秋,是岁月的邀请。走过半生,才渐渐读懂了它。
没有一片月色,不孤独天宝初年,一个暮春的黄昏,李白独上紫极宫,临风眺望。他吟诵着诗句,却不想被恰巧路过的三品秘书监贺知章听到,有幸得以引鉴。李白本以为觐见天颜,便可大展拳脚,扶摇直上,可到头来,自己不过是个翰林待诏,为皇上和贵妃写写赏花诗而已。他“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无人理解,他飞扬洒脱的个性,总是那么格格不入。这年中秋,诗人独坐庭院喝酒,只听得秋虫叽叽,秋风穿林,孤独感顿时涌上心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人相伴,唯有清风明月于我不弃;酒入愁肠,却冲不散月影下的寂寞。诗人如此,我们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在孤独中,饱尝人间的寂静冷清。
坐在临街的窗边,埋头咀嚼着孤独,偶尔抬头望一望远处的灯,却发现无一盏为我而亮;内心顿时溃不成军;心里被委屈堵得难受,可拿起电话,一遍遍翻看通讯录,却始终找不到一个人倾诉。孤独像困住孙悟空的炼丹炉,里面让人煎熬,而外人看去,却是纹丝不动,固若金汤。
人到中年,每个人都活成了两副面孔:一个是照顾一家老小的强者,另一个是满身疲惫,无人理解的孤家寡人。总觉得自己早已百毒不侵,可每逢佳节,平日里的委屈、孤独、寂寞,又像一个个浪头打在身上,隐隐作痛又无可奈何。
生活不是传说,世间也没有救苦的仙药,我们哪也去不了,只能沉沉地坠在命运里,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岁月奔流入海,后浪变作前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在时光慢慢的捶打下,变成了城市里独自夜行的赶路人。孤独,是中秋明月上的一层雾,也是人到中年,生活里的一层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离别的戏码无需排练,它永远在生活中反复上演
人生路上,说好的常来常往,却是一年到头不联络,走过大半生,与无数人擦肩而过后,终会明白:相伴一生是奢望,相忘江湖是正常。
月亮,照向回家的路,到了苍茫无助的中老年,归乡寻找记忆与味道,已然成为我们定时发作的瘾。儿时秋夜里的蛐蛐声,从小河里抓回来的泥鳅,在院子里啃的玉米,儿时的山沟沟,一条条羊肠小道……都像刻在记忆里的一帧帧图影,
不管离家多久,走出去多远,故乡永远是我们心头的白月光。哪怕你身在千里之外,心都会随时飞回去;哪怕你已走过大半生,却永远是故乡的孩子。黑夜里的路很长,但一想起家中的长辈手足,我们便有力气走到天亮;生活的担子很重,但只要尚有归处,担子早晚有卸下来的那一天。
年少时,我们巴不得远走高飞,见世面,开眼界;可兜了一大圈回来后,才顿觉家是人的根,思念是舍不掉的情。时间是一块神奇的酵母,会把你曾轻视怠慢的,发酵成最为珍视怀念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已至,你是否也突发了一场思乡病?
然而,若无牵挂,便无生趣;若无想念,何来感悟。只要有家在,我们就尚有来处,飞倦的鸟便可归林。
中秋夜,已是烙在国人心头的大节。幼时未经世事蹉跎,盼着吃月饼,猜灯谜,内心欢喜雀跃。如今遍历人生,却于心境更迭中,有了更旷远深邃的感悟。人生聚散无常,我们时常在孤身奔波中感受失落与彷徨。但恰恰是这些遗憾,让我们见识到了人生最完整的样子。生活总会行至迷津,但明月何曾是两乡。佳节至,不管你是与家人闲坐,还是身在异乡,推开窗,眼前是一样的秋色。香飘桂子,秋草满庭,华月当空,夜色如洗。愿我们心无挂碍,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