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闲
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不是洗漱,不是烧水煮饭,是开机放歌;每天中午,一定要睡一小时;每天晚上睡前,不是流连朋友圈,而是看部自己喜欢的剧。
昨晚10点多,追完一集年前在追的日剧。然后翻翻微信,准备睡觉。看到嫂子发个链接给我,是白天刷屏的,成都快递员妈妈离开老家儿子的画面,嫂子紧跟着留言说:再过一年,我可能真要回去了。
白天那个留守儿童的哭,我知道,哭到了多少妈妈的心坎上,多少妈妈的心哗啦啦碎了一地。
嫂子平常很少,几乎不发链接给我。我们用微信,主要就是当电话打,当视频用。有空时,我们会聊上1个多小时,杂细到今天吃了什么,天气是晴还是阴。
白天我看到那个留守儿童哭的新闻,就希望嫂子不要看到。
因为嫂子离开家时,与那个画面太像。也是她坐黑色小车里,小侄儿在车外,拉着车把手,爷爷奶奶抱着他。
写到这里,我眼睛热热的,鼻子酸酸的,心里有种痛来回地跳动。
上次爷爷过世,哥和嫂子回家追悼爷爷。事情结束后,他们又急急赶回工作的城市。他们的工作,下半年正是忙季,没有多的时间在家与儿子温情享乐。
那次离开家时,小侄儿被爷爷抱着,他看见爸妈坐上车,车已开动,开始使劲抓他爷爷。他那会儿,多恼他爷爷这样地抱着他,不让他奔向他的爸妈。
他不懂,为何爸妈不带上他,他哪里懂,他爸妈比他心里更难受。
昨晚见嫂子留言,马上想打个电话给她,想陪她说说话。看时间已不早,想着她可能已睡了,拔了的电话,又挂断。
丫头已熟睡,我半躺于红色沙发上,望着那盏中式灯,发呆。
中国有多少,那样的快递员妈妈,那样的孩子。
节后到处有多少在上演着,那样嘶心的别离。
快递妈妈说,实在没办法带孩子一起生活。
快递工作,起得比鸟儿早,睡得比星星晚。她还有一个读高中的大女儿要养。
一个文化不高,年岁不轻,离婚带两孩的女人。
生活对她来说,就如她每天送的包裹,被颠簸,摔得变了型,最后还得整理整理,光鲜亮丽,完好无损地出现在客户面前。
她的故事,就是中国人现阶段,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故事…
孩子在家,老人在家,房子在家,我在外…
我在外努力拼搏,埋藏青春,埋藏情感。
老人孩子在房子里,想着儿女,想着父母。
而那个孩子的爹,一阵痛快后,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姿势,以一个神秘的背影,消失在女人孩子的视线中。
曾看过一个报道,对比各国离婚成本,说中国男人最幸福,离婚成本低。
没有成本的事,当然不必认真,不必深思熟虑,不必珍惜。
在一个女人的青春里,吹着口哨,逛一圈,留下两个孩子,扬风而去。
前段时间群里一男性朋友,再婚晒幸福。他和他前妻我们都比较熟,一起共过事。其他朋友都在祝他幸福,我硬是没有想祝他的意思。他一身轻松逗新人笑时,他前妻带着孩子在艰难度日。
曾经也是花前月下,也是非你不娶,也是爱你到地老天荒。
地没老天未荒,颜变心凉。
他晒幸福那天,我在微信上陪他前妻聊天,聊他们的儿子,聊我们曾经一起共事的日子。只字没提他。
快递妈妈与留守儿童昨刷屏后,今天就有文章说:无论多苦,都要与孩子在一起。
理是这个理,现实是现实。
谁不想与孩子在一起呢!
吃穿住行读书,哪一样落实到具体,都不是轻描淡写,可以一笔而过的事。
多数的留守,也是父母周全思量的结果,也是一种不得已。
虽然这样说,发完呆,准备睡觉时,我给嫂子留言:等奶奶不在我们家时,爸妈就可以带着小侄儿去你们那里了。
回不回去的事,今年过了再决定吧…
年前计划,过年后,爸妈带小侄儿到哥嫂工作的城市,一起生活。后来奶奶来我们家了,计划暂停。
这何尝不是具体的生活,何尝不是嫂子他们的不得已。
不得已的意思是: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违背本意还必须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