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内心敏感,常常因为别人的一些话、或不友好的态度,而感觉受到伤害,就会被说成“玻璃心”。也就是说,抗压能力差,太脆弱了。我们来看看以下两种思维模式。
第一种思维模式:不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心理:不管自己做得怎么样,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赞赏,不喜欢否定和批评。
如果对自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通常会做一些心理调整,被夸奖时不至于飘飘然,被批评时也不至于心里受伤。如果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就会因别人的一些话而或喜或悲。
有一个心理学名词叫自我概念,意思就是说,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聪明、能干、懂事、通情达理、有礼貌等等。自我概念的形成,会受到父母、同伴、老师等身边人,对你的评价和期待的影响,有可能包含了你没有但渴望拥有的个人品质。
如果你的自我概念不清晰,就会表现得不自信,想要获得别人的肯定,来证明你的自我概念是正确的。
当你很在意别人的感受、别人说的话时,你并不是在关心别人,而是在寻找肯定或赞赏的信息。如果有,就会很开心。如果是否定或批评,就会感到悲伤。
第二种思维模式:固守着一个僵化的自我概念,并竭力维护。
举一个例子:假如你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
你的内心会有一个潜在的假设:我很聪明,应该得到别人的赞赏。当别人对你评价时,你会特别在意,如果对方表现出了不满,你会感到挫折。你会努力维护“我很聪明”的形象,尽量避免“不聪明”的表现。比如:面对挑战时放弃,不愿意表现出努力,不愿意接受批评。
看起来,你的自尊心很高,但是却很脆弱。而脆弱的高自尊,很容易受到打击。你会害怕被证明,自己不是原来认为的那个样子。在人际关系上有不安全感,担心不被别人认可。
以上两种思维模式都会让你寻求自我证明,从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如果想要卸掉这些包袱,就应该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才不会患得患失。
人的一生始终在发展。你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在发展、变化。因此,也就不必固守着一个僵化的自我概念,也无需证明给别人看。因为当前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以后要怎么发展才重要。
1,别人比我们厉害,懂得比我们多。
2,我们的认知范围比别人少,当感觉别人懂得我们多时,哪怕他在胡说八道,你也觉得很有道理。
3,经历的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的。
我猜你接下来会不会想问:那应该如何改变呢?
建议:
1,看书(别让我给你推荐,我想告诉你,只要你看了,每本让你产生兴趣的书都不会让你无功而返。重点是你懂了没?)
2,建立自己专属领域的认知圈,并持之以恒的探索。(这里是指单一爱好,专业,特长等。切记别贪多。)
3,保持探索心,多看,多听,多思。少说话,多实践。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不擅长的要么听听就好,要么虚心请教,直到理解为止。
差不多就这些吧。希望能够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