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先谈谈个人情绪,讲完依旧不安,上节课是担心文言字词没有落实到位,这节课翻译用了对照注释加讨论,开火车提问的方式。所以翻译和字词倒是不太担心。但是!不知道关于“一死生、齐彭殇”、“为何而悲”,以及王羲之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这几点讲清楚了没。从提问来看学生可以说出那么点意思,但是还是差一点。尤诚和吴嘉君理解得不错。
对着讲课提纲一一反思一下:
回顾导入环节预先设计的齐读没有进行,不过这个影响不大。
结合注释自由讨论提问的方式比我一个人在那里翻译感觉要好一些,我觉得以后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以及文章的难易程度再大胆一些,让学生提问,只提问关键字词句,不需要句句翻译。
“悟言一室之内”提问马天乐他没有想到具体是指谈玄悟道这一点有点意外,本以为根据他们的课外阅读材料是很容易想到这一点的。不过放浪形骸加以提示大家很容易就想到竹林七贤了,所以备课笔记里占了很大篇幅的放浪形骸的一些具体表现在课上就没有展开。
在此处补充的魏晋时期的历史似乎有点多,其实想表达的一个核心意思就是西晋王朝是篡权而来的,所以实行铁腕统治,社会黑暗,士人阶层生活艰难,但我一直从曹魏开始讲感觉中心偏移了,因为这是语文课,不是历史课,以后要记住这一点。我发现这是我两次备课都存在的一个问题,过于依赖背景资料的补充,课堂上想给学生补充的太多,会显得重点不突出。
在总结为何而痛时,提问了两个同学,苏凌峰说出了人生短暂这一核心问题,接着我引导大家从文中逐句体会理解,提问了尤诚,分析的还不错,不过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老是自己不由自主把答案说出来是怎么一回事?板书为何而痛时漏掉了“世事无常”这一点,还是犯了急躁随意的毛病。
接着我问大家第二段是否存疑,学生没有反应就直接进入了第三段的学习,字词方面的问题不大,顺利完成。
翻译完回过头来问大家对于“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大家有点懵。我觉得是我的提问除了问题,第一次提问没有表述清楚,我首先问了大家什么是“一死生、齐彭殇”本来是想问大家这是谁的观点,但文成了什么是“一死生齐彭殇”然后就变成了一个废问题,这样问学生只能按照翻译来回答啊,怎么能想着他们一下精准地说出庄子的齐物思想呢?这个是紧张慌乱导致的提问失误。不过接下来,关于“作者对“一死生”的态度以及文章中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对“一死生”的态度”这两个问题,同学们找的很准,集体回答出了“死生亦大矣。”这一点也很出乎意料。我原以为很好回答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二我担心他们答不出来的问题,他们反倒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了。
至此进行地比较顺利,但我有一个随意地提问,打乱了原计划的教学顺序,我不知道听者有何感受,自己是觉得有点混乱。我问了大家“作者觉得什么不荒诞的”相当于跨越了为何而悲等几个问题,直接问到了作者的人生观问题,所以学生不出意外的懵圈。所以我让大家不急着回答,带着这个问题接着往下学,我觉得这个应变处理方式还不错。
接着进行本文最后两个核心大问题,为何而悲、是否消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为何而悲没有呈现PPT上的总结,只是自己口头上说出了范围程度的变化以及作者悲己及人、勾连古今。意思是到了,但觉得不够明确。
同学们都认为不消极,刘贝宁回答出了《滕王阁序》中的“兴尽悲来”,我从文化心理、思维习惯方面加以点评,并顺势展示出《秋风辞》那一页PPT,并要求大家齐读本段总结。千古同悲那一页没有讲,只能简单呈现。
最后一个问题,问摒弃虚无无为的王羲之是否是像儒家一样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吴嘉君回答地不错,虽然概括不到位,但是惊住了连环发问,不错的。最后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小结。
采用气度的方式小结全课。
顾此失彼,总觉得有不满意的地方。最不满意的是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我讲得太多啦。齐读明确环节设置的有点多。虽然可以明确,但不免给人以灌输之感。以后要避免,精彩的话语与分析可以有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出来,而不是课下老师绞尽脑汁想好,课上学生不过脑子的读一遍。
钱老师建议:
1.匆忙,背景补充,不懂得合理取舍。
2.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我说得太多了,内容安排地太满。
3.上课声音有所提高,但在抑扬顿挫方面把握地不好,课堂节奏太过平缓,没有激情,重点不够突出。建议我去听李江超和荣雪飞老师的课,提上日程!
我发现的问题:
1.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弱,容易忘记每部分之间的衔接过渡。
2.板书过于随意,不美观。
2017.10.25.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