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如今的孩子们不管小时候读书,还是毕业后的找工作或是创业都相当依赖于父母的财力和社会关系。想想我们父母当年是如何为我们打拼下今天所拥有的这一切的?我想这个问题也许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但我只想从我身边的人和我知道的事来说。
出生在40、50、60、70年代的父母,他们的父母当时除了让他们吃饱穿暖,上学外,也没有什么其他能给予的条件了(经济条件差点的家庭连上学都无法实现。社会关系好的家庭顶多也只能在子女毕业后托关系找一份好工作。)出生在那些年代父母们绝大多数都是靠自己白手起家的。再来看看我们这些80、90后从出生开始父母就尽可能将他们拥有最好的都给予我们,不想让我们尝他们当年的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给子女找工作,买房子、嫁娶婚事都成为了每个父母的标配任务了(在农村条件稍差的家庭也会为儿子翻盖老房)。我们这一代虽不能说是锦衣玉食,但也称得上衣食无忧了。成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的我们,对父母们口中所说的当年拼搏的艰辛很不以为然。然而这一代的我们也必定缺乏了上进心所需的生活的压迫感。我看过这样一篇文章,90后员工的辞职信
90后员工辞职信上的其中一条理由是;“工资也太低了吧,我辛苦读书 16年,堂堂二本毕业,8000 块的月薪,扣掉各种,拿到手也就 6000 多,还不如老妈每个月给我的零花钱多呢。除了裸辞你,我别无选择。你总说我们 90 后没有目标感,还总说你当初如何如何,是怎么白手起家在北京买房买车的。拜托,我老爸老妈有三套房,加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房,够我一星期不重样换着住的。你的那些目标不是我的目标。我只要——开心地上班,开心地生活。其他与我何干?”
不得不承认有这样的心态确实不是我们90后的错,况且这现象也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了。
父母们当年奋斗只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硬性需求,而我们现在却只是为了开心吗?为什么不去实现自己儿时的理想,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呢?都说我们80、90后是靠啃老起家的,但好歹我们还会自己去啃,而我们的下一代他们都懒得啃,直接把嘴张开等着我们去喂呢。有极少数的父母,在子女学成之后就断了经济支援,任其闯荡,这样的父母反而会被世俗的眼光看作是另类、狠心、自私。
当我们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从父母手中接过这一切时,我们是否还会有感恩的心态?我想应该很少很少吧。现在看来一些少数贫困家庭的孩子确实更能体会父母的血汗钱得来不易,反而能用感恩的心态去接受。越是会挥霍的孩子就越没有感恩的心态。
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种现象呢?总不可能学国外一样,到十八周岁就搬出去一个人住吧,在目前的中国是不可能的做到的,那样只会淡漠了亲情,而改变不了任何啃老的现象。不过国外的遗产税制度还是值得考虑的,可以按我国的法律和国情适当的做一些调整。
当然制度只是一种约束,最重要的还是形成一种“靠自己奋斗得来的,那才真正属于自己的。”社会风气!
我想作为子女的我们,大多数还是想让父母的晚年生活过的更好一点的,在物质上不要那么节俭。其实现在的老年人不管城市的还是农村的,这保险那补贴的,在物质上还是比较宽裕的。父母们常常会把宽裕的钱存起来给我们,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对那笔钱的依赖和惦记。反过来我们也很乐意看到父母用这笔钱让他们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和健康快乐。
人性是复杂的!
我想告诉父母们,清你们留给我们多一些精神遗产,少一些物质遗产。毕竟那些财富是你们年轻时用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得来的,你们就应当在自己后半辈子好好享受自己奋斗的成果!
(说句心里话,如果不是我家里家境还算是过得去的话,我可能会更加努力的经营网店和写作的。)
最后我只想说父母们辛苦了大半辈子请为自己多想想。子女们;想想父母们把我们养大已经尽了他们义务了。不管他们给予我们是多是少,我们都应当有感恩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