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宗庙的厅堂里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他都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够忍受的呢?”
【我思】
01
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之前已经提到过,就是鲁国“三桓”之一的季孙氏,为鲁国大夫,最后却是大权独揽,架空鲁国国君。按照礼制,季孙氏只能使用四佾,但却僭越使用了天子的规模。这在提倡礼乐的孔子看来是无法原谅的。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在这里解释为“如果这样的事情他都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够忍受的呢?”但也有地方解释成“如果这样的事情他(季氏)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忍心去做的呢?”
第二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但总感觉转了个弯,为了解释而解释。朱熹在注解中就使用了第一种说法。不论是那种说法,孔子的态度都是深恶痛绝的,不影响观点的传达。
02
以礼治国是孔子的主张,利用礼乐规范各阶层的行为,各安其位。即以礼来区分君臣,也以守礼来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但在孔子所处年代,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甚至弑君弑父的恶劣行为屡见不鲜,社会秩序被严重破坏,社会也是一片混乱。
之后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礼制,对僭越行为的惩罚是非常严厉的。如果涉及到天子的利益,那更是大逆不道,视同谋反,宁错杀也不能放过。比如,西汉名将周亚夫为人贤能,并且立有大功,但由于对皇帝不够恭顺,所以汉景帝对他非常不满。汉景帝赏赐给他酒菜,桌上只放了一大块肉,但没给他准备筷子。周亚夫认为皇帝是故意难为自己,就生气地对侍者发火,这种失礼行为坚定了景帝决定除掉他的决心。后来,周亚夫的儿子给他买了五百件皇宫御用盔甲盾牌,准备将来给父亲殉葬。有人对周亚夫父子不满,就向皇帝告发周亚夫,说他购买兵器准备反叛。周亚夫本无反叛之心,但这种僭越行为却解释不清,对他心怀不满的汉景帝便借机将他下狱。作为一代名将,周亚夫不堪狱吏凌辱,在狱中绝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