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偶然看到一篇文章中提到“未来我们的社会会有更多的徐静蕾。。。”,评论中赫然有一句“算了吧,有更多的徐静蕾不如有更多的海清。。。”
因为新电影的宣传,徐静蕾近日一直活跃于各类文章和访谈中,关于她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的问题,再次掀起一股讨论的热潮。而她本人则早已是带着些许不耐烦的习以为常。
我很喜欢她在《圆桌女生派》中谈到的:如果我身边有人选择结婚,我会祝福她。因为对她来说,婚姻是让她幸福的。那么,我们选择不结婚,也觉得幸福,为何就不被祝福呢?为何要用你们的标准来评价我们?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人类幸福本源。”更美好的社会,本就应是能够对参差多态有更强的包容性。人类注定无法相互理解,但是却可以相互尊重,不是么?
《东京女子图鉴》中的女主角绫为了能够摆脱小乡镇的生活,费尽心思地在东京生存。但她又不安于在东京做一个普通市民,她渴望光鲜亮丽,渴望新奇满满,渴望挑战重重,为此她不惜放弃稳定体贴的男友,一路攀爬,偶尔还会游走在道德边缘。这样一个女主,显然不是国产剧中可以见到的女主。因为她的三观,看起来不是那么端正,甚至有些自私虚荣。
这样一个争议性人物,网络上自然少不了谩骂声。习惯了正面的有些脸谱化的国产偶像剧观众,大抵是不能理解,一个主角,怎么可以有那么多不堪呢?为什么要那么奋力往上爬?为什么要放弃安稳幸福?为什么要将自己的虚荣心展现地那么彻底?
没有为什么,只因为,这正是她,完整立体的她。
王小波曾有过一段很经典的话:“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种说法听上去美妙,却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
我们擅长根据自我价值观设定一套标准,符合既定价值观的,就是高尚的,正面的思想,不符合的,那就是低下的,应该摒弃的思想。可是,除了涉及法律和基本的社会公德,并没有什么绝对统一的价值观,人毕竟并非是工厂固定流程批量生产出来的工艺品,而是有着各自独立思想的复杂生物。
绫在学生时期不能理解母亲为何会放弃大城市东京,而是跟随着父亲来到秋田做家庭主妇,她不喜欢小镇的一切,向往着东京的一切。摸爬滚打20年后,她突然感到迷茫,回到小镇,看着母亲依旧优雅地做她的主妇。多年前的《时尚女魔头》,几年前的《我可能不会爱你》,去年的《荼蘼》等等,都有过类似的结局设定。女主经历虚幻的繁华之后,选择回归平实简单,这样的结局看似舒心完美,但未免有些千篇一律了。为何就一定要在刚入中年就参透生命,摒弃一切浮华呢?为何一定要在结局画一个看起来完美的句号,尽管她或他的人生正值盛年呢?
好在,《东京女子图鉴》有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结尾,让人意犹未尽。与生活的任何阶段一样,就算是结局也并非只有过早地结束折腾,走入普世性的安稳这一种。它注定是永远多态的,难测的。
插花艺术通常讲究高低不一,不同品种穿插,看似无序的一束却莫名地带来赏心悦目的整体感。初级的审美往往讲求规整对称,一旦进入了一定境界,就会懂得欣赏参差不齐,随意凌乱的美。不仅是艺术,人类社会同样有着这样的魅力。接受这一点,也许才能更接近幸福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