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发文,为全国1800多个县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那为什么我国重视县城的衡量化建设呢?有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的城镇化已经到了关键时刻。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21年的近65%。大城市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人口红利已经到了瓶颈。2021年北上广深常住人口总量仅增加11万,杭州、成都两大网红城市新增人口不到25万。县城成为城镇化重心转移的重要角色,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数据显示,2021年末,城镇常住人口9.1亿人,其中县城(含县级市)常住人口2.5亿人,占比近3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近30%的城市居民住在县城,那么多的人住在县城,未来会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县城。因此,特别需要强调县城的城镇化。
第二,县城可能成为新一轮内需的有力支撑。数据显示,县城约占全国g d p的40%,县城人均市政公共交通设施和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城市的1/2左右。县城经济总量挺大,但基础设施发展远远不够,所以这次国家希望搞基础设施,比如推进老旧小区老化管网改造,推进数字化改造,新建和升级医院和学校等。,所以不是大建乱建。这个文件强调不能重复建设,不能搞内斗,要统筹全局,缺什么建什么,用一行一策的方法补短板。
第三,县城的城镇化与未来的人口规划有关。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去大城市,是因为大城市能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但当大量人口流入时,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医疗教育资源短缺等大城市疾病更加突出,风险更高。以上海为例,今年4月之前,大家都觉得上海是一个高效、充满活力的城市,但是疫情以来,2000多万人聚集在狭小的区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认为大城市不是万能的。因此,中国的城镇化需要均衡发展,以应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
虽然大环境是促进县城发展,但是县城和县城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根据文件内容,未来县城发展有三种类型:
第一是大城市周边的县城。这部分县城靠近发达的大城市,可以通过大城市的辐射分享交通和工业的红利,也可以起到疏解人口的作用。比如中国最强县昆山,主动融入上海,成为智能制造、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的创新之地。2021年gdp达到4748亿,高于大部分地级市。到2021年,g d p超过1000亿的县城将达到43个。随着新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的崛起,这类城市通过接收大城市的产业转移,会比普通县城发展得更快。
第二是有自己特色产业的县城。这种县就是之前释全国统一大市场解时说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工业强县,要加强制造业转型;农业强县要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县域内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一个地理位置好的县,可以发展仓储物流,建设工业品和农产品中转站;旅游资源强的县可以加强休闲度假、健康医疗、养老等产业发展。当每个县都重点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时,就不再是过去的无序竞争,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再加上国家对这种县域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最终可以吸引相关行业的人才回流。所以这样的县城越来越多以后,以后就不用有更多的人涌向大城市找工作了,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的工作机会。
第三是引导人口流失的县城转型发展。
过去,许多这类县依赖单一资源,如煤和石油等。随着工业的萎缩和人口的流失,这类县也萎缩了。所以这类县面临的不是产业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增长,而是严控投资,避免无效投资的问题。文件中提到:要引导人口有序向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流动。就像一些农村合并一样,未来会把人口流失的县逐步合并到周边城市一起管理。
新一轮县城城镇化进程中,资金需求很大,而县一级普遍财力不足,需要多方努力。比如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谁能多分一点?关键的评估标准是什么?就是要和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挂钩,人多的地方多给点分。当然也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
另外也要看到,未来县城的发展可能会更加分化。靠近一二线城市的县城,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加上国家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都会利好。而那些没有产业,人口一直在流失的小县城就是利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