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如果第1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找到第1颗扣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0~6岁养成基本的行为能力
最重要的学习内容:
生活和运动。
此年龄段开始形成核心价值观,并影响深远。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甚至事业婚姻。
这个阶段的教育目的:
自立-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
自强-让孩子学会克服困难。
开发大脑-铺建大脑高速公路,“体育比读书更重要”。
教育的方法:
用生活和运动作为训练手段,遵循生命的生长规律。
用体验和感受认知世界,做对了就成功,做错了就失败,能够及时得到反馈。
6年基本任务完成,孩子能独立生存,独自面对种种困难,有克服困难的能力。这足以保证在今后的日子孩子不可能走的太差。
二、做人做事是根基
中国古代的精英追求的是三个-立德、立功、立言,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人品第一,做事第二,会读书、写文章第三。所以,弟子规里才会教导我们“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幼儿阶段应该把做人做事放在首位,这也是一个人一生成就的根基。
一个人的人品好坏,是由什么体现的?很显然是由他的行为体现的,而他的行为又有什么决定呢?是由他的信念决定的。
你的做人好与不好,体现在你的行为上,而你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是由你背后的信念决定的,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直接去构建他的信念系统就好了。
按照这样的原则,我们一开始就给孩子一个身份定位:
我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而是为了创造美好的世界!
这样的身份定位决定了你的信念,你为了做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拥有一种信念,尝试一切,超越自我,服务世界,这样你就把孩子的心胸和格局打开了。
通过“疯狂动物城”这部电影的观看,可以让孩子学到一个价值观和信念系统--一切都可以通过尝试和练习学会的。
童蒙养正,少年养志。
养正最好的方式就是当孩子做到一件事之后,又有下一个目标,完成之后,再有下一个目标,再做到,再有下一个目标,这样持续做下去,就是少年养志最好的过程。
只告诉孩子,别人可以做到的事情,你也可以做得到,只是需要时间和练习。
有了身份定位,那么,良好的行为怎么落实呢?这里良好行为习惯包括他的生活习惯(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运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我们把这些统称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做到这些,一是通过长期的浸泡,也就是熏洗润物细无声,就是要把这些行为,作为他们生活的一日流程,而不是通过天天给他讲道理。二是要给孩子找到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同龄孩子的榜样。
比如以“天下父子第1课”里面提到的5岁小男孩。妈妈在家带她一年时间,5岁的孩子,可以一天为全家人做三顿饭,而且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他对待自己的父母,老师,亲人以及身边的朋友都非常的有礼貌。
孩子看完这个视频以后,都觉得这个5岁的男孩很厉害,表示自己也可以变得那么厉害。所以,他会主动跟妈妈说,要承担一些家务,这个就是榜样的力量。
关于做事,有句名言叫,做人是做事的开始,做事是做人的结果,把握不住这两点人,永远都是边缘的人。所以说做事和做人其实它是一体的,它不是完全分开的。
你做事在行为上体现就是你做的人,所以,有个智者说,见事见人,见人见心,见心见命,见命见一切。
你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人品怎样,看他做过的事就知道了。
做事可以培养孩子踏实的品性和有序的思维。作为幼儿阶段的孩子,他能做的事情尽量鼓励他去做,做到了就有成就感,没有做就没有成就感。
教会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绝不提供削弱孩子能力的帮助。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书包自己背,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小朋友身上看到这一点,而不是像中国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样,包都在大人身上,孩子两手空空。一个孩子包都不肯让他背,你能指望他长大以后承担更大的家族责任?是不可能的。长此以往他心里慢慢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全世界都得为我服务,不是我要服务这个世界。所以,我们的家长这个动作你不用说话,已经为孩子构建了一个底层的信念系统,你们都必须为我服务。
所以,要教会孩子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真实的面对自己,正确的面对错误,勇敢的承担责任。把承担责任变成生活的常态。
学着做力所能及的事,刷牙,洗脸,吃饭,洗澡,穿衣服,洗衣服(刚开始洗袜子,洗裤头),打扫卫生,拖地,擦桌子,吃饭前,摆碗筷,吃饭后,收拾碗筷,洗碗,大人做饭帮着当下手,养小动扬,种菜,给种的菜浇水等。比如,我们给孙子买了蘑菇的胚胎,大约有一二十天孩子每天都去给蘑菇胚胎喷喷水,坚持了很长时间,终于有一天,看到蘑菇从胚胎中长出小芽,越来越有信心,每天给它喷喷水,以至于蘑菇长大后,他舍不得让我们吃掉。所有这些事不去做,就没有体验,没有体验,更没有收获。
如果在幼儿阶段,就帮助孩子把这样的底层信念系统构建起来,就为孩子的一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